该住宅原型优先考虑能源效率,尝试利用当地材料,采用独特的隔热与获能方式,以减少其生态足迹。房屋基础采用环培混凝土基础结合钢柱,结构采用材料强度高、制造成本低的桉木建造。这一设计利用温室效应捕捉太阳能,储存于框架和石板中的浮石中,通过屋内安装的监控系统以保障室内温度的恒定。在地气候变化较大的自然环境中,良好地解决了稳定室内温度并优化围护体系隔热性能的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Schwitzhutte汗蒸房 / Paul Johann Magnus-Arkitektur&Handverk
这座位于挪威卑尔根的小屋在探索木材的材料特性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而严谨的语言。该汗蒸房采用云杉木材骨架以及由薄道格拉斯冷杉板制成的墙壁,以实现“皮肤”式围护系统的“可呼吸性”。另考虑到木材随温湿变化收缩、膨胀的材料特性,设计师还对相关部件的活动性进行了调整。
多功能工作室 / Practice Architecture + Unit 7
这个可扩展的工作室由学生设计,仅在12天内建造完成,可适应不同场地以及不同功能的项目。该设计采用云杉螺柱、胶合板、软木底脚、木纤维隔热材料、大麻纤维生物树脂波纹覆层板组合形成屋顶构造层,与现场浇筑的麻制混凝土相连接。这些可持续进行碳捕获的定制材料的应用,为建筑作为“有效的碳负”提供了可能。
收藏这幅画!
这座外表包铜的塔屋,其室内采用了木材和玻璃两种元素,可支持一到两人的日常起居。包铜外立面可向北、东、西三个方向开敞,形成宽绰连廊屋顶的同时,将室内外空间连为一体。这一结构在关闭时,既保障了使用者的隐私性,亦可阻隔室外可能发生的灌木火灾。多层墙体的设计以及通风的顶部底部,起到了隔离内部结构,使其免受高温、寒风影响的作用。
译者:周千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