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公里隧道的星光 天平山隧道天窗修侧记(作业隧道轨道天平天窗)

作业人员将工具材料搬运固定在轨道车上。
通讯员供图

轨道车搭乘作业人员前往作业地点。
通讯员供图

轨道差抵达天平山隧道,工作人员按分组下车开始设备维修。
通讯员供图

14公里隧道的星光 天平山隧道天窗修侧记(作业隧道轨道天平天窗)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工作小组抵达作业点开始设备维护作业。
通讯员供图

工长何励尧与同事在天平山隧道检修维护信号设备。
通讯员供图

广西网桂林3月9日讯(通讯员 文毅)“严格执行电务三不动、三不离要求,保证安全第一,从我做起!
”凌晨1点,桂林西高铁信号工区传来响亮的口号声,打破了郊外的宁静,每当大家已经进入梦乡时,这群年轻人就穿上反光作业服,带上头灯,进入大山深处为高铁线路上的信号设备做全面检查。
今天是南宁局集团公司柳州电务段首次独立使用工务轨道车进行信号设备集中维护。

“此次作业的地点是贵广客专区间的天平山隧道,这是管内最长的一条高铁隧道,全长超过14公里。
”28岁的何励尧是工区工长,他正在清点核对上道作业的人员和机具,今天他带着37名职工到该隧道的最深处开展天窗修作业。

天平山隧道是桂林西高铁信号工区管辖较为偏远山区线路。
几年前,工区搭乘工程车前往作业需要花费4个多小时的单程时间,走的都是盘山路,一路绕行颠簸,往往左边是悬崖峭壁,右边便是危险深渊,大雨时担心山体滑坡,结冰时更是担心车子失控,道路交通问题成了车间工区的“头疼大事”。
不仅拉长了工作时间,给职工带来身体负担,也降低了工作效率。

针对这些问题,南宁局集团公司积极组织开展高铁综合一体化集中修,工电供联合使用轨道车进行区间作业,既解决了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又克服了隧道进出耗时过长,劳效不高的问题。
但是随着各专业作业内容不断增多,对轨道车停车点需求不同,导致轨道车无法满足每个专业的工作需求,劳效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
面对这样的矛盾,南宁局积极尝试电务系统独立使用轨道车作业,目的是集中优势资源,实行集约化管理开展集中检修,这样一来,大大提高设备维护质量和作业效率。

凌晨2点整,施工命令下达。
作业队伍列队测体温,核对携带的工具材料,有序地登上轨道作业车。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轨道车终于放慢了速度,缓缓驶入天平山隧道,隧道内每隔800米,轨道车便让作业小组成员下车。
待所有小组成员都下车完毕,天窗修正式开始,伸手不见五指的隧道里只看到头灯闪烁的点点星光。

两个小时很快过去,各小组检修作业顺利完毕,可各组长却不敢有丝毫放松,“套筒两个、扳手三把……”,检修工作虽然结束了,工具清点不能有半点纰漏。
“各小组注意,作业时间已结束,请各小组组长确认人员机具是否在安全位置,轨道车马上开始接大家返程”对讲机那头传来随车防护员的声音,各作业小组在指定地点登上轨道车开始返回。

“夜空中最亮的星,请照亮我前行……”,凌晨5点多,伴随此起彼伏的歌声,漆黑的隧道里轨道车轰隆的机械声悄然淡去。
听说每次他们作业结束,都唱这首歌,工长起好头,大家都在后面跟着唱,他们就是寂静的隧道里最闪亮的星。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