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提拔,只有我平调,开启新历程(民兵军分区人武部会泽工作)

接上级命令,我从守备2师政治部主任岗位,平调到曲靖军分区任政治部主任。

1990年9月30日,我按要求准时到曲靖军分区报到。
下午4时许,从昆明出发,一路上思绪万千。
我入伍20余年,都是在作战部队摸爬滚打过来的,我从士兵身上汲取了无私奉献的营养,从基层连队那里陶冶了荣誉至上的品德。
我听惯了训练场上的嘶喊声,习惯了方块加直线的生活,适应了热火朝天的作战部队生活。
从充满血性的军事训练场,转到非作战部队清凉的办公室;从打仗神经绷得紧紧的作战部队,到从事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内地军分区,这是我军旅生涯的重大转变。
我告别了如火如荼的打仗生活,即将过着远离前线的和平日子。
我将要履职的工作岗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岗位?

进入曲靖市区,已经是晚上7点多钟。
夜幕降临,周围一片黯淡,隐隐约约的市容、市貌,进入了我的眼帘。
在车灯的照射下,道路两旁整齐地排列着高大挺拔的行道树。
车子驶入繁华地段,铺面林立,灯火辉煌,人声嘈杂。
进入军分区大院,则是清冷寂凉,不见人员来往,只有树木静立。
喧嚣的闹市和安静的军营,形成鲜明的反差。
到达军分区招待所,才有几分温暖如初的人气。

2人提拔,只有我平调,开启新历程(民兵军分区人武部会泽工作) 建筑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军分区政委尹杰才和参谋长冯廷国等人,等待着我的到来,见面后热情地欢迎我。
我和尹政委是熟人,早在1984我在昆明军区工作,他在14军后勤部任政委,我们就认识。
到云南省军区后,开会时经常见面。
他还向我要过卫生员小赵,到曲靖军分区卫生所工作。
冯迂国参谋长也不陌生,1985年在文山前线董干营,我们在一起吃过饭。
那时,他是富宁团的团长。
军分区为我准备了丰盛的欢迎宴,席间一阵阵热情洋溢的话语,抚慰着我些许冰凉的心情。

饭毕,尹政委告诉我,军分区国庆节休息两天,10月3日才上班,到时再宣布任命。
这时,我才意识到,在军分区工作,节假日是可以自由支配活动的。
而作战部队则不是这样,越是节假日,越要加强战备。
虽然可以不到办公室上班,但不能离开营区。
作为首长,还要下部队检查战备值班情况。
于是我利用这两天休息时间,安顿好我在曲靖的新家。

到了军分区,就没有固定的警卫员,只有政治部的公务员,每天帮助打一次开水,隔几天打扫一次室内卫生。
我在守备2师的驾驶员何好贤,送我到曲靖尚未回去。
在我离开守备2师时,调他到昆明军事检察院工作的命令已经下达,把我送到曲靖返回蒙自后,他就要到新的工作单位报到了。
他跟了我4年,对我的生活习惯已经很熟。
他帮我打扫完房间,安放好床铺和桌椅,才回招待所休息。

我在曲靖的新家,是一个联排小楼,站在2楼阳台上,可以看到柳岸啼莺的麒麟公园和附近人头熙熙攘攘的电影院,隐隐约约地能听到小贩们高声叫卖的吆喝声。
看惯了清一色的国防绿,听惯了军营的军号声,初到这繁华热闹的城市,一下子真还难以适应。
我想起了曾经听过的一句话:到了军分区,军队生活就到头了。
我是不是将在这里度过我军旅生涯的最后一段?我躺在新铺的床上,任思绪徜徉在脑海,想到了战友,想到了同学,想到了老师,最后想到了已经逝去的父亲:“父亲,我现在就躺在你出生的地方。
如果你现在还活着,我一定要带你回曲靖看看。
这里是你年少时候的家园,也是我生命寻根的地方。

年近半百,能回到祖籍报效桑梓,这是我生命密码中的注定,也是上天给我在故乡施展才能的机会。
想到这些,内心的委屈渐渐平复下来,睡好故乡家中的第一觉。

天亮醒来,阳光和煦,天空湛蓝,是一个极佳的好天气。
利用节假日,我让何好贤陪我游览市容。
看到了麒麟仙子,阿黑和阿诗玛,孟获臣服诸葛亮等众多的雕塑。
看得出来,曲靖是一个注重文化建设的城市。
栩栩如生的雕塑勾起我对曲靖历史的记忆。

曲靖老照片

曲靖是一个祥瑞的地方。
传说,有一年大旱,赤地千里,万物枯死。
正当人们绝望的时候,忽然从天边飘来一朵白云,在白云上方,一位仙女骑着麒麟,向地下洒水。
顷刻间大雨淋漓,万物复苏,黎民获救。
人们把这位大慈大悲的仙女虔诚地尊称为麒麟仙子。
从此,麒麟仙子就成了曲靖的守护神。
曲靖是一个资源丰富,粮食丰登,物华天宝的地方。
这里有云南省最大的煤炭基地,油料作物基地,磷矿石基地,土豆基地,生猪基地。
曲靖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楚将庄躊开滇时,这里是从内地进入滇国的重镇。
秦修五尺道的遗迹,至今还清晰可见。
三国时代,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曲靖又是文化底蕴厚重的地方,从东晋南北朝至唐初,爨氏家族在这里统治了400多年,直至唐朝天宝年间被南诏国灭亡。
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留下了古朴端庄的书法瑰宝,成为我国书法中独树一帜的爨体。
曲靖还是云南联结内地的咽喉地带,向有“滇黔锁钥”之称,是兵家必争之地。
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派傅友德为主帅,蓝玉、沐英为副帅,率大军攻打元朝统治的最后一个地方一云南。
元朝在云南的统治者梁王,派将领平章政事达里麻,在曲靖白石江迎战,锐气正盛的明军大胜,活捉了达里麻。
这一仗被历史学家称为,明朝统一中国的最后一仗。

曲靖老照片

曲靖老照片

这里也为中国革命作出过贡献。
红军在遵义会议以后,于1935年4月,经曲靖进入云南,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在曲靖截获了龙云送给薛岳的云南军用地图和云南白药,为红军从皎平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彝区作出了贡献,1936年4月,贺龙、肖克率领的二六军团又经过这里进入云南,在会泽县扩大红军1500多人,宜达中甸藏区进入四川。
能在这样一块地理位置特殊,自然物产丰富,人文历史凝重的地方工作,对丰富我的人生阅历,增长我的才干是十分有益的。

过完国庆节上班的第一天,曲靖军分区召开了干部大会,宣布任职命令。
曲靖军分区这次新任命3个领导,司令员崇云祥,副司令员雷声阳都是提拔,唯独我是第5次平职调动。
我们新来的领导占军分区领导的一半,这对曲靖军分区班子来说,是一次较大的变动。
尹政委请来了军分区第一书记、曲靖地委书记朱发虞和曲靖行署专员、曲靖地区武委会主任孟继尧参加大会。
虽说是大会,其实只有30多人参加,相当于一个排,这就是分区全部干部的人数。
难怪有人说:分区是师的架子,排的人员,班的管理。
尹政委宣布完命令后,对我们3个人分别进行了简短的介绍。

曲靖军分区班子成员(从左至右:刘智浚、尹杰才、崇云祥、雷声阳、冯廷国)

介绍我时,多了一些赞誉之词,说我是一位老主任,有两个大学文凭,在多个岗位上干过,工作经验丰富。

最后,朱书记进行讲话: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要我们尽快熟悉情况,搞好曲靖地区的民兵预备役工作,把分区建设好。
这是我到军分区工作所上的第一堂课。
这一课让我知道了军分区、人武部的工作性质、地位和作用。
过去在作战部队工作,无论是在团,还是在师,与地方的工作关系都不密切,只有逢年过节礼节性的互相走访。
地方不干预部队的工作,部队也不参与地方的日常工作。
军分区、人武部的工作性质则不同,它的定位是在军队编制内的地方军事机关和兵役机关。
它是同级党委的军事部和同级政府的兵役部门,当地驻军的协调单位。

为了尽快地完成从作战部队到内地军分区工作的转变,我在短时间内走遍各县人武部,到基层了解情况。
为了争取时间,我有时是带病进行工作的,记得有一次到陆良县工作,我就是带着分区卫生所开的药去的,白天工作,晚上回到住所让医护人员打吊针治疗。
尹杰才政委曾对军分区的一些干部讲:刘主任平职调动了那么多岗位,不仅没有情绪,而且工作十分勤苦,很快就熟悉本职工作。

与曲靖各县(市)人武部政委留影

由于国家确定了军队要忍耐的方针,以民兵为主的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花更多的钱进行,而必须顺应新的形势,探索新的建设路子。
曲靖军分区的老班子和所属人武部,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为我们初到曲靖军分区工作的同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曲靖军分区的这项工作是交给政治部负责的。
我作为军分区政治部的第一责任人,搞好以劳养武工作是职责所赋予的任务。
曲靖军分区政治部虽然只有六七个干事,但个个都是精兵良将,人人都能独当一面。
特别是张显清和尤政,经常都给我提一些具有真知灼见的建议,使我对军分区政治部的工作很快有了认识。
通过几个月的学习和摸索,对如何做好新时期民兵备役工作,在我的脑海里有了清晰的轮廓。

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时间要求紧,工期任务重,环境条件苦,质量标准高的工作。
这些工作交由个体经营者是难以完成的,一般的包工队也承担不了,而由民兵组织去做就可以大展拳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1990年世界银行贷款给罗平县,营造八大河乡罗斯山两万亩面积的杉木林场。
条件是必须在当年完成全部水平种植带后才能拨款。
这个新开发的林场,地处滇、桂、黔三省交界处,气候炎热,交通不便,山高坡陡草深,且费用较低,没有一个包工头愿意承包这个工程。
这个项目是当时罗平县的重点工程,面对工期紧,任务重,标准高,困难多的情况,罗平县人武部主动请缨出战,为县里排忧解难。

接受任务后,从全县调集了1045名民兵组成民兵团,下设3个营,14个连。
由县人武部部长王家升任团长,政委张修平任政委。
人武部全体人员齐上阵,雄赳赳,气昂昂,打着红旗,列着队伍,开赴罗斯大山安营扎寨,决心啃下这个烫手的山芋。
民兵团向全体民兵进行了政治动员,讲清按时按标准拿下罗斯大山的造林计划,是一件利党利国利民的大事,是对各连是否有战斗力的考验。
团部依据地形和难易,对各营、连划分了任务。
经过180天的连续奋战,砍坏500多把砍刀,挖断了4000多把锄头,提前一个月,完成了宽1米,深0.5米,总长度为300多千米的高标准水平种植带,定植的杉木树成活率达80%以上。
受到世行验收官员的高度赞扬,陪同验收的林业部领导夸奖说:

“你们为国家争了光。

民兵在罗斯大山造林工程中,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锻炼了民兵,提高了武装工作在县里的地位。
1991年8月,罗平县又引进世行贷款1100万元,国内配套投资600万元,兴办八大河乡江外杉木速生丰产林场。
要求在两个月的时间内,修通3公里的公路,种植6000亩的杉木。
有了营建罗斯林场的经验,县委、县政府毫不犹豫地将任务交给了县人武部。
接受任务后,县人武部迅速调集800名基干民兵挺进江外林场。
八月的江外,盛夏似火,热浪翻滚,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
蚊叮虫咬,皮肤奇痒,使人难以忍受。

民兵们在恶劣自然环境的蒸烤下,不顾身体痛苦,挥舞银锄,顽强战斗,有的民兵中暑晕倒,休息片刻,接着再干。
800名民兵艰苦卓绝,战天斗地,经过35天的突击奋战,高标准完成了县里交给的任务。
世行官员到林场来验收时,再一次伸出大拇指称赞。

陆良县是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云南境内最大的坝子。
陆良农业的发达离不开完善的水利建设,其中,坐落在县城北部,南盘江干流上的响水坝水库,灌溉着坝子里数万亩良田。
这座库容量近200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已经使用了30年,泥沙沉淀在库底,形成了厚厚的淤泥,不断挤压着水库蓄水能力。
1991年春季,县里决定在雨季来临之前,集中优势兵力,突击完成响水坝水库的清淤工程,以提高其灌溉能力。
这个任务落在了陆良县人武部的肩上,县人武部集中了近万名民兵,编成77个民兵连,由部长杨德轩、政委宋万坤带队,开赴响水坝水库,分时段昼夜轮轴干。
红旗飞扬,人流如梭,经过一个月的奋战,清除淤泥50万立方,恢复了响水坝昔日的蓄水能力,为陆良坝子数万良田高产稳产再次做出贡献。

会泽县是我国矿藏资源丰富的一个地方。
有3000多年的采矿历史。
特别是明清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矿商和矿工云集这里,这里成为繁华一时的名镇。
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同乡结党,同行结会,修建了许多会馆。
至今还有8个会馆保存完好,其中最著名的是江西会馆和湖广会馆,10省8府的官家曾在这里设置办铜机构。
当时,会泽的铜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
这里生产的是官铜,每年都要向朝廷上贡,供朝廷铸造铜币。
直到明朝嘉庆三十四年(1555),云南才得到中央许可,在当地铸造铜币。
为纪念云南得到朝廷授予的造币权,铸造了一个直径为57.8厘米,厚度为3.5厘米,重量达43千克的内方外圆的钱币,成了世界造币史上最大的铜币。
这枚铜币如今收藏在县博物馆内,被业内人士称为钱王。
这里沉淀了深厚的铜商文化,被国务院列为历史文化名城。

会泽县域内的者海镇蕴藏着多种矿藏,国有企业会泽铅锌矿就建在这里。
自1951年建矿以来,这个矿生产了大量的铅锌和错,为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
但是自1986年以来,一些不法分子置法律于不顾,非法进入老矿区私挖滥采,干扰了国有企业的正常生产,致使该矿投资上千万元建成的露天作业场遭到严重破坏。

更让人不能容忍的是,这里成为治安混乱的窝子。
据统计,这里曾私挖矿洞1000多个,土法冶炼炉100多座,简陋工棚3000多间,个体矿老板300多人,在矿区活动的人员多达1万余名。
为了抢矿,械斗不断,流血事件不止。
暗娼流入,赌博盛行,矿区周围住满“超生游击队”。
有的矿洞里还遗留着矿难死亡人员的尸骨。
走近矿区,山坡上浓烟弥漫,空气刺鼻难闻。
为了保护国家矿产资源,维护矿山治安,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会泽县和矿山配合,从1987年4月到1992年3月,先后6次组织庞大的综合执法队对矿区进行整顿治理。
由于没有一支数量充足的队伍驻守在这里,往往是整顿治理时情况有所好转,综合执法队撤走后又死灰复燃,乱象依旧。
这里的治安成了当地治不好的“牛皮癣”,成了当地的一个病痛。

与时任曲靖行署副专员的李兵同学合影

这件事引起了曲靖地委、行署的关注,地委对这件事进行了研究。
参加地委研究这个问题的尹杰才政委,回到军分区以后,便找我商议如何为地委、行署化解这个难题?我们俩研究的结果,是让成建制的民兵在矿区开展以劳养武活动。

尹政委让我和雷声阳副司令到会泽,与县里研究此事。
这是我到曲靖军分区以后第一次到会泽县。
下会泽之前,我对该县的一些情况做了初步的了解。
该县是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贫困县,近几年来各方面工作发展较快。
在书记李兵和县长糜祖德的带领下,创办了会泽卷烟厂,生产小熊猫牌卷烟,很受社会欢迎。
烟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县级财政有了很大改善。
书记李兵在县委班子当中威信较高,善于谋划,敢于决断,拿准的事情,困难再大也要干。
人武部向县里汇报了我和雷副司令要来的情况,李书记和糜县长就先到人武部等待我们了。
我们见面后彼此寒暄了一阵,便感叹时光易逝,岁月沧桑了。
我和雷副司令都是大学毕业后,到解放军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锻炼结束后分配到部队的。
我与李兵书记是大学的同班同学,这次相见是20年以后的重逢。
虽然时间跨越了一代人,但心灵的沟通没有断裂。
李兵同学还是像当年那样,谈吐敏捷,快人快语,通达透明。
虽然在官场多年,但没有沾染圆滑世故的习气。
我告诉他:这次到会泽,一是认认门,二是看看人,三是征求一下县里意见,如何进一步开展以劳养武活动。
在研究以劳养武工作时,我们与县委、县政府都认为:对者海地区老矿山的治理,可以和建立民兵以劳养武基地结合起来进行。
这样做的好处,既保证了国有矿山得到有序的开采,又能持久地维护矿区治安,还能够锻炼民兵,提取民兵活动经费。

但是老矿山是国有资产,有关事宜必须先由县的相关部门与矿山协调,在得到有关部门的同意后才能开采。
离开会泽之前,县人武部肖登云政委陪我们到者海矿区实地考察了一番,看到疮痍满目,一片狼藉的矿区,真是感到心疼。
我和雷副司令这次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商讨的意见,不仅成为军分区与县里的共识,而且得到了地委、行署,省冶金厅和会泽铅锌矿领导的认可,很快促成了会泽县人武部成建制以劳养活动的开展。

1992年3月,县人武部成立了会泽县矿山民兵营。
部长刘绍元,政委肖登云亲自带队进驻老矿山。
在维护矿区秩序方面,该营先后派出200余名人员宣传法律,县政府对矿区开采发出《通告》,民兵营对矿区进行封闭式管理,也张贴了《通告》。

同时,设置警戒标示和岗哨,不管天寒地冻,刮风下雨,坚持昼夜站岗巡逻。
先后阻止企图进入矿区的人员300余次,抓获偷矿人员32人,捣毁偷矿窝点6个,清理回填矿洞300多个,使矿区治安得到彻底治理。
在保护国有矿产资源方面,与矿山达成协议,由民兵营组织科学开采。
挖出来的矿石由国有企业会泽铅锌矿统一收购。
从而保证了矿产资源不流入矿老板私人之手。
开采之前,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对矿山进行了修复,对民兵进行了开矿技能培训,并制定了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
到当年年底,仅9个月时间,就向国家提供矿石7306吨,产值为240万元,上交税费32万元,实现利润94万元。
民兵个人月收入平均400元,多的可达1000元。
在民兵训练基地建设上。
县人武部利用提取的以劳养武经费,修建了3100平米的营房,2000多平米的训练场。
桌椅板凳,床铺柜子,一应俱全。
学习、娱乐、训练场所全部配套。
每年都组织民兵进行射击、投弹和队列训练。
民兵的军政素质有很大提高。
民兵的个人收入也不断增加。
不少民兵都请求乡(镇)人武部推荐自己到民兵营。
在以后10多年的时间里,会泽县人武部都是曲靖市最有钱的人武部,民兵训练经费得到了充分保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如何在民营企业中开展民兵活动,成了军分区探索以劳养武多种模式的一个新课题。
曲靖军分区各县人武部,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涌现出了一些做得较好的企业。
于是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在全区范围内加以推广。
如富源县后所乡大炭沟煤矿民兵连就是一个典型。

大炭沟煤矿是一个民营企业,农民企业家牛家德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先后拥有了煤矿、铁厂、焦化厂和采石厂。
他富起来以后,热心公益事业,助学帮贫,带动全村和附近的农民一起富。
被曲靖地委、行署授予优秀党员和农民企业家称号,还当选为富源县政协委员。

牛家德富起来以后,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民兵,仍然积极参加民兵活动。
县、乡人武部看到他致富不忘武装的国防情怀,就与他商量,在他的民营企业大炭沟煤矿,成立民兵连,由他当连长,民兵活动经费由矿上保障,民兵训练和指挥由县、乡人武部负责。
民兵连成立以后,每年都按县、乡人武部的安排进行集训和整组。
每次民兵活动,他都与其他民兵一样,同学习、同训练,有时还亲自上课、示范。
他规定民兵在军事训练中,成绩优异者,可以获得奖励。
民兵张红傲军事训练成绩第一名,当场获得500元奖励。
1991年,富源县人武部对该连进行点验,到位率和军事考核合格率均达到100%。
该连八姐妹女民兵班,在曲靖地区以劳养武大会上,为参会的200多名人员,进行射击表演,弹无虚发,个个优秀赢得了热烈掌声和赞扬。
民兵成为矿上一支突击力很强的生力军。
他们凭着组织严密,作风顽强的优势,不仅在保矿护矿上发挥了作用,而且在完成矿山的急难险重任务中当先锋、打头阵,极大地提高了煤矿的生产效率。
到1992年,该矿产值,由原来的200多万元,增加到550多万元,实现了产值利润翻番。
在后所乡维护社会治安,抢险救灾中,都有大炭沟民兵连的身影。
大炭沟民兵连成为了后所乡一支可靠的应急分队。

曲靖是云南省人口最多的一个地区,也是云南省输出兵员最多的地方。
从乌蒙山中走出来的汉子,大都具有勤劳朴实,顽强好学的特质。
每年都有大批的退役军人从部队回来,不断成为民兵组织的骨干。
在他们当中,蕴藏着大批的能工巧匠。
他们退伍不褪色,仍然保持着部队的优良传统,成为民兵以劳养武工作中的中坚力量。
曲靖地区许多以劳养武企业,有不少是在县、乡人武部的支持下,由退伍军人带头搞起来的。
曲靖市窑炉工程公司基干民兵连就是这样产生的。
这支队伍的创建者是退伍军人宋宝书。
宋宝书退伍后,学会了修建热工窑炉技术,拉起了一支窑炉建筑队伍。
由于他们建筑的窑炉质量好,工期短,服务优质,收费合理,在云南省窑炉建筑行业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这支队伍的成员基本上都是三宝镇的年轻人。
承建的窑炉遍布全省20多个地(州、市)县,有时,窑炉建筑队同时在四五个点上施工,给管理上带来了诸多困难。
特别是晚上,外出玩耍的多,人员分散,不好控制,有时还会惹事,与别人发生冲突。
1985年,宋宝书向公司所在地三宝镇人武部提出申请,要求在窑炉工程公司成立民兵组织,对人员进行军事化管理。
镇人武部经过充分的考虑,决定在宋宝书的公司中成立基干民兵连,由退役军人宋宝书担任指导员。
在镇人武部的帮助下,从公司职工中挑选符合条件的人员,分别编到班、排,并任命了各级民兵干部。
公司为民兵配发了服装、头盔、雨具和器材,为连队购置了汽车。
民兵每年都按镇人武部的安排进行军事训练。
对民兵的管理比对一般员工的管理严格。
每个民兵每月可享受30元的民兵岗位津贴。
还为每个民兵购买了安全险。
民兵组织成立以后,窑炉工程公司的管理更规范,组织更严密,员工的吃苦精神更强,工作效率更高。
1989年曲靖市潦浒瓷厂向三宝窑炉公司求援,要求在不停产的情况下清窑。
宋宝书带着30名民兵,冒着窑内上百度的温度作业。
每个参战民兵,身上顶着被水浸湿的被子,轮番施工。
经过10个小时的连续奋战,最终完成了任务,受到潦浒瓷厂领导的好评。

1990年4月,个旧瓷厂请来省外窑炉建筑队,修建一条60多米长的隧道窑。
建好后,不到3个月就无法使用。
个旧瓷厂领导到曲靖找到宋宝书窑炉公司,请求帮助改建隧道窑炉。
宋宝书亲自带领50个应急民兵,穿着迷彩服前往个旧。
他们苦战40天,提前按质按量完成了任务。
在个旧改建窑炉期间,他们每天坚持出操,利用休息时间为周围群众做好事,打扫卫生,清理垃圾,赢得群众的好评。
个旧电视台播出了他们的事迹。
个旧市政府和市人武部还邀请民兵连指导员宋宝书介绍企业民兵队伍建设经验。

曲靖地委书记王学仁到军分区指导民兵工作

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曲靖地区的以劳养武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受到了各方的重视和肯定。
报刊多次登载曲靖的经验和做法。
1992年12月19日,军报头版头条刊载了杨统时和张显清合写的发布《曲靖五十万民兵登上市场经济大舞台》,对我们政治部所负责的曲靖地区以劳养武工作,进行了导向性的肯定。

曲靖地区首届国防教育电视比赛现场合影

我在曲靖军分区工作期间,还和曲靖市委、市政府通力合作,为推动曲靖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而出谋划策,协调驻曲靖部队军地同心,共同创建。
在我任职期间,曲靖市通过了检查验收,首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