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东莞城市学院开设了哪些专业

院系设置所有专业 城建与环境学院 工程管理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工程造价 土木工程 环境工程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商学院 会计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 人力资源管理 数字经济学院 金融学 保险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电子商务 投资学 互联网金融 创意设计学院 工业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 产品设计 人工智能学院 人工智能 物联网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语言文化学院 汉语言文学 网络与新媒体 商务英语 英语 智能制造学院 机器人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法学院 行政管理 法学 社会工作 艺术学院 音乐表演 舞蹈编导 表演 院校介绍

学校概况东莞城市学院(Dongguan City University)是由广东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举办的本科层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

其前身为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200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为独立学院,于202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更名为东莞城市学院。

学校位于东莞市寮步镇松山湖大道旁(文昌路1号),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2024年东莞城市学院开设了哪些专业 学类资讯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校园规划用地1228亩,完成建筑面积42.3万平方米。

校园建设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依托原有的自然环境风貌,以“山、水、树、人”融为一体的设计理念,巧妙运用岭南传统建筑元素,达到了“人与自然、建筑”三者的和谐交融,堪称岭南园林式学府。

学校设有13个教学单位,46个本科专业;建立了97个专业实验室、218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24个校级科研机构,与20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关系。

现有普通全日制学生23000多人。

学校专门设立了鸿发奖学金、励志奖等各类奖助学金项目。

学科专业学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卓有成效。

学校现有机械工程,工商管理2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软件工程、设计学、社会工作、保险学4个校级重点学科。

学校会计学专业入选2020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流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保险学、金融学、数字媒体艺术8个专业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建设为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保险学、物流管理、安全工程建设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同时,学校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数字媒体艺术、财务管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省级特色专业在建项目,工商管理、金融学2个省级重点专业在建项目。

学校共有九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其中两门课程为省级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程。

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共建、协同育人工作。

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鸿高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伟易达(东莞)电子产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合办“华为创新班”“财务管理卓越班” “注册会计师创新班” “鸿高卓越工程师创新班”“机械创新班”等,极大地提高了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科研教研学校科研能力逐年提升,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不断增长。

截至目前,我校承担各类科研课题820余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2项,市厅级科研项目268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550余篇,取得国家授权专利119项。

学校办学以来获得五个省级教学成果奖;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 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区 1 个、省级工程训练中心 1 个、省级大学生实践基地 1 个、省级大学生实训示范基地 1 个。

每个专业至少有5个校外实践基地。

师资队伍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从国内外大力引进各类优秀人才,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师资队伍。

为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学校2015年为教师购买“五险二金”,成为广东省首家实施企业年金制度的同类高校。

学校2019年建成省级教师教学示范中心,助推教师成长发展。

学校还聘请全国知名教授、专家学者、行业精英担任客座教授,为学校内涵式发展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学校现有教师队伍近千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比88.13%。

省级教学名师2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南粤优秀教师5名,广东省优秀民办校长1名,广东省民办教育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广东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师4名。

学校教师获5项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省级教学竞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及三等奖等奖项。

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20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500余项)。

学校教师明德乐业,博学善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服务地方服务地方学校主动服务东莞,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截止目前,学校与20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关系,组建了高等教育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智能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移动终端多媒体研究中心等24个服务东莞的科研机构。

推动切合地方需求的科研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整体创新能力提升双赢目标。

国际交流学校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与境外高校的深度合作以及联合培养学生项目。

截至目前,我校已与香港恒生大学、香港都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泰国班颂德皇家师范大学等30多所高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深入开展各类交流项目,其中包括:学期交流、3+1本科双学位、硕士研究生保荐等合作项目。

通过开展一系列境外交流学习项目,为我校广大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师生们可体验已对接优质课程与优质教学质量,深入感受跨文化交流,拓宽全球视野。

学校加大教师出国(境)研修、讲学的力度,派遣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国外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高校进行访问、研讨,为教师提供优质的学术及教学交流平台,持续促进学校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

(2023年6月)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