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肇庆学院开设了哪些专业

院系设置所有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大数据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 物联网工程 软件工程 网络工程 经济与管理学院 会计学 人力资源管理 市场营销 投资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电子商务 美术学院 环境设计 工艺美术 产品设计 动画 视觉传达设计 美术学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科学与技术 通信工程 物理学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 化学 精细化工 资源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 文学院 广播电视学 网络与新媒体 秘书学 书法学 汉语言文学 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技术学 学前教育 小学教育 应用心理学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学 酒店管理 旅游管理 地理科学 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 食品营养与健康 食品质量与安全 制药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生命科学学院 园林 生物技术 生物科学 风景园林 数学与统计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金融数学 应用统计学 政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行政管理 知识产权 思想政治教育 法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休闲体育 体育教育 外国语学院 日语 商务英语 英语 音乐学院 音乐表演 舞蹈学 音乐学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车辆工程 中德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工业设计 院校介绍

肇庆学院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省教育厅主管的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位于广东省珠三角城市肇庆(距广州90公里)。

学校坐落于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中,与星湖山水相互呼应,尽显优美秀丽,堪称读书治学之佳境。

学校前身是1970年创办的肇庆地区师范学校,1975年更名为肇庆地区五·七师范学院,1977年更名为肇庆师范专科学校。

2024年肇庆学院开设了哪些专业 学类资讯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1985年,西江大学与肇庆师范专科学校实行“两校一体”办学模式,开启综合性高等教育办学历程。

1990年,肇庆师范专科学校撤销独立建制和校名,成为西江大学师范部。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西江大学和肇庆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本科层次的省市共建的肇庆学院。

200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6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2017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202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办学五十多年来,肇庆学院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谱写了一篇中国地方大学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华章,培养了22万多名各类优秀人才,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厚植地方历史文化底蕴,不忘扎根地方办学初心,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悠悠西江见证了岭南的沧桑和巨变,沉淀下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成就了西江流域两千年的辉煌。

正是有西江流域厚重的文化底蕴,在岭南文化的孕育下,肇庆学院弦歌不辍、执着追求,走出了一条曲折而通达的发展之路。

学校励精图治、追求卓越,形成了“厚德、明智、博学、力行”的校训,传承了“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肇庆学院人精神,坚持“尊师敬道、育人务本,科创提质、经世致用”的办学理念,围绕“应用导向,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建设新时代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确立“上层次、扩容量,调结构、强特色,提质量、增效益”的发展思路。

学校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第四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广东省文明单位、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节水型高校等称号。

学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认真实施广东省新一轮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完善基层组织体系,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学校大力打造党建品牌,推进高校党建“双创”工作,建立了“国家—省—市—校”四维一体的党建“双创”工作育人矩阵。

学校入选“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共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等各级“双创”品牌25个、肇庆市“西江党旗红”基层党建品牌1个、肇庆市教育系统第三批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2个。

学校加大课程思政建设力度,构建了思政育人的“大格局”,按照“学科专业学院制、生活社区书院制”的思路建成了七大书院,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社区育人质量。

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形成了双向互动、创新驱动、文化浸润、实践育人的思政教育“砚园方案”,致力于引导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28人。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为89.98%、博士教师占比41.05%、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2.29%、“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18%,有长江学者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级高层次人才14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

以长江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省级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肇庆市高层次人才等为代表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一批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受聘担任学校的名誉院长、客座教授,学校形成了高水平师资队伍,为满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工作需求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师资保障。

学校重视“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选送300多名教师到企业、行业接受培训、挂职和实践锻炼,提高了教师的应用能力。

学校持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推动高等教育优质内涵发展。

学校办学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

现有省级的特色重点学科2个、优势重点学科1个、重点培育学科1个、重点扶持学科1个,“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3个、省市共建重点学科3个,市重点学科3个,机械工程学科为珠江学者设岗学科,拥有教育、电子信息、设计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按照“做强新工科、做优新师范、做特新艺术、提升新文科、发展新农科”的建设思路,构建学科专业体系。

目前有60个在招本科专业,其中工学19个、理学10个、艺术学9个、教育学6个、文学6个、管理学5个、法学3个、经济学1个、历史学1个。

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26268人。

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着力夯实学校事业发展基础。

学校有主校区、星湖校区两个校区,设有20个学院,占地面积约1279亩(约8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2.23万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18万元。

图书馆由福慧图书馆、严宽祜图书馆、星湖校区分馆三个馆区组成,图书馆总面积2.7万平方米,有纸质图书183.81万册、电子图书318.21万册、电子期刊2.86万册、音视频32324.5小时。

目前占地面积约1124亩(约75万平方米)的新校区建设项目下半年启动建设。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教师教育“肇庆模式”和创新创业教育品牌。

学校具有较强的教学力量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教学管理严格规范,教授、博士在教学第一线为学生上课;学校大力提倡并鼓励本科生考研,取得显著成绩。

学校设立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并获批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立项。

2019年2月,教育部新闻发布会特邀我校参加,介绍在振兴广东教师教育、推进“新师范”建设的经验和亮点。

2020年9月,教育部网站发布了我校作为地方教师教育类高校,勇做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主力军的文章。

2020年11月,我校乡村教师教育经验做法被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称之为“肇庆模式”。

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现有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7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580多个产学研合作基地,600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先后采访报道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学校先后获评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广东省高校就业创业工作集体典型经验奖等荣誉和奖项,学校就业指导课获评广东省高校就业创业金课,“启航职业咨询工作室”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高校职业生涯特色工作室”,“地方本科院校‘531’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评第九届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

目前学校建有市(厅)级以上科研平台45个,其中省级科研平台23个。

肇庆学院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广东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广东省专利技术创业孵化器、广东省版权兴业示范基地、第五批广东省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广东省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和就业实习基地、首批广东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建有肇庆市协创汽车零部件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肇庆高新区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和智库12个,建有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公共服务平台7个。

积极开展创新科研团队建设,现有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团队4个。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傅廷栋牵头在学校共建国家油菜工程技术中心成果转化(广东)示范基地和西江流域油菜实验基地;农业农村部在学校建立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肇庆综合试验站;“广东省环境健康与资源利用实验室”获批为省重点实验室;获农业农村部批准在学校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与鼎湖、高要、四会、肇庆高新区管委会、广佛肇(怀集)合作区管委会等建立起了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在科技、产业、教育、乡村振兴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建有2个文科和6个理工科产业学院,实现理工科二级学院产业学院全覆盖,其中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立项2个,已列入项目类管理的校级产业学院3个。

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63项。

依托“中国砚都”的地方历史文化底蕴,全力打造工艺美术、产品设计、旅游管理等特色专业,“王府掐丝画”团队获得专利和版权保护150多项,在G20峰会被选为国礼,同时被选为60多个国家驻广州总领事馆的专用礼品,是“肇庆文创龙头品牌”。

学校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规划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结出累累硕果。

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广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等赛事中,共获得国家级荣誉和省级奖项上千项;在广东省第九届、第十届大学生运动会上,奖牌总数排在全省本科院校前列。

学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多次获得全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评优秀等级。

响应国家号召,赓续支教精神,获评“墨脱县优秀援藏人才”,学校被授予“援藏事业功勋单位”称号。

不断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筑牢网络思政“新阵地”,学校易班发展中心荣获全国“四星级易班学生工作站”“全国优秀易班辅导员(公共号)”、广东高校“十佳易班发展中心”“十佳易班场馆建设”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十三届全国美展中1件作品获得铜奖(广东唯一获奖)。

由学校师生参与创作出品的大型原创廉政教育音乐剧《青天之端》被省纪委推荐在全省各地巡演,荣获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二等奖。

学校获批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先后共21次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被确定为广东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示范点。

学校涌现出许多国家级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如全国优秀大学生国学社团、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全国大学生百佳理论学习社团和百优理论文章、全国高校共青团“四进四信”活动基层优秀项目等。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紧扣学校建设新时代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学科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高起点开启研究生教育,深度融入湾区创新驱动工作,着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启动“改大申博”品质提升工程,奋力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