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辈:奶奶是西宁市第一批公交女司机
由于特殊原因,9月5日,并未见到陈杨的奶奶张树珍。但见过陈杨,再看看张树珍的照片,她的眉宇间颇有几分奶奶年轻时的神韵,而从她父亲陈晓宾的口中,也多少能感受到张树珍对待工作的认真与负责。“我就是在我妈公交车的引擎盖上长大的,而两个兄弟基本是在我的身上长大的。”陈晓宾说。
支援大西北,西宁市第一批公交女司机,这是属于“公交一代”张树珍的时代标签。陈杨对于奶奶当年工作时西宁公交的状况了解不多,只能从奶奶平日里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奶奶那个年代西宁公交人的苦涩。“那时的车都没有防冻液,不管是男司机还是女司机,大冬天的都要提着装满热水的大铁桶往水箱里灌水。奶奶说,女司机们常常是灌一半洒一半,冷风一吹,被热水浸湿的裤腿立马结冰。”陈杨说。

相比陈杨,父亲陈晓宾对自己母亲的工作了解得更多。“小时候我妈跑车,根本没空在家带我。所以我基本上是在公交车的引擎盖上长大的。”陈晓宾说,母亲那个时候一跑车就半天不见人,天不亮出去,到下午两三点才能回来。所以他13岁那会儿,家里一般的家务基本都会做。而到了后来,陈晓宾干脆扮演起母亲的角色。“两个弟弟基本是我照顾大的。”陈晓宾说。
由于没能见到张树珍,我们很遗憾没能聆听她当年与公交的故事,但我们从陈晓宾和陈杨的口中,听到一些张树珍与西宁公交的故事。
1962年,张树珍进入当时的西宁公交汽车公司,当时公司成立了“驾驶员培训班”培训公共汽车女司机,张树珍就是从那时成为了一名公交女司机,也是西宁市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公交女司机。最初是2路公交驾驶员,1991年经过内部选拔,张树珍转岗成了公交调度员。
那个年代,西宁除了1路有六七辆车外,其他线路大多只有一辆车运营。松陵牌和松花江牌是主要车型。当时张树珍开的2路车是那种长长的拖挂车。因为车少,车上特别拥挤,车门都是人工手拉关门的,有时候,售票员不得不下车把乘客推进车里,自己再上车拉上车门。人太多的时候,她自己也会下车帮着把乘客推进车里再去开车。每天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往里走、再挤挤、买票!
”常常是一天喊下来,嗓子都哑了。
父辈:引擎盖上长大的汽修工
如今, 56岁的陈晓宾已退休。与母亲不同,陈晓宾并没有选择当一名公交司机,而是成为了一名“公交医生”——公交车汽修工。说起个中缘由,陈晓宾觉得,也许是经常看母亲自己动手修理公交车,耳濡目染,对车辆机械产生了浓厚兴趣,才会选择当一名汽修工。
又或许,从小在引擎盖上听着引擎轰鸣声,感受着机械运动的陈晓宾,很早就与车辆机械结了缘。
1979年,陈晓宾紧跟母亲的步伐,成为了这个家里的“公交二代”。因为当了汽修工的缘故,陈晓宾接触的公交车型远比母亲要多。“那时候西宁市的公交车多半是解放、东风,还有一部分四平车,开起来动静大得出奇。”陈晓宾说。
那时候,修公交车全凭经验,维修车辆也是一点点摸索。“现在可不一样了。车出了问题电脑检测就行,电脑检测出哪有问题就修哪儿。”陈晓宾说道。
接触多了,陈晓宾的手艺自然越来越好。多年积累的经验加上勤奋钻研,陈晓宾逐渐成为了车间的维修“大拿”,并且连续三年获得单位先进个人。他动作麻利,像一名熟练的外科医生,直接切中要害,手到病除。
陈晓宾还记得,当年西门附近有一处公交大修厂,凡是需要大修的公交车全部都会集中到那里。陈晓宾说,那个年代里,公交车上的配件都是能修就不换。所以,汽修工都会维修零件。不仅如此,由于那时每个维修厂里的电焊工人少,活又多,慢慢的,他们这些汽修工就连电焊技术都学会了。“那会儿我们甚至连公交车的大梁都会焊接。”说到此处,陈晓宾眼中流露出些许自豪。
随着时代的进步,公交车在更新,维修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陈晓宾说,那会儿一辆大修的公交车修好最起码需要一个月。现在的公交车车况好,基本不用大修,有问题也全靠电脑排查,零件也基本不用维修,坏了就换新的。
陈杨:接过奶奶的衣钵
2008年,“公交三代”陈杨接过了奶奶的衣钵,成为一名公交司机。2008年三月,陈杨进入公交驾驶班,2009年7月被分配到二分公司7路实习,后正式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公交驾驶员。
陈杨还记得,当初刚从驾驶班毕业,她跟着一位老师傅实习了大半年。那时候,西宁多半已经换成了天然气公交车。去实习时,父亲曾叮嘱过她,如果师傅让她开车,下脚一定要轻,千万不要一脚油门轰到底,那样很容易让师傅车上的天然气超过使用标准,会连累师傅被扣钱。
第一次师傅让她开车时,她下脚很轻,以至于起步时车辆就熄火了两次。“第一次的时候,师傅还和颜悦色的,等到第二次师傅脸色就不好看了。”后来,还是师傅允许她猛踩油门,才顺利起步。
起初,陈杨开的7路车方向盘没有助力,挂挡也费劲。陈杨说,那会儿车辆转弯时,她需要半蹲着才能转动方向盘。“那个时候挺羡慕北京的新能源车的。”2008年,陈杨在北京坐过一次新能源车,到下车,她都没见到司机在哪挂挡。而现在,西宁市也有了新能源公交车,车况甚至比当年陈杨在北京见到的还要好。
过了没多久,7路车更换成了宇通车,车上配备了空调,方向盘也有了助力,不再那么沉了。“奶奶和爸爸那会儿的公交车上都没有这些配置的。”陈杨说。
在陈杨眼中,现在的西宁公交改变的不仅仅是车辆配备,公交司机的待遇也比以前好多了。陈杨说,奶奶当公交司机那会儿,一个月最多也就拿100元的工资,而现在,如果一个公交司机跑得勤,不请假,一个月的收入基本能保持在4500元以上。“在我们这个公交家庭的眼里,西宁公交车的车况越来越好,司机的服务越来越到位,市民乘车也越来越方便了。”
从最初的解放车,到如今的新能源车,从最初的五六条公交线路,到如今的90条公交线路,西宁公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陈杨一家,有幸与公交为伴,见证了西宁公交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