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西安“修表男神”曾一天修好80块表!“三线人”为何这么拼?(陈绍修好线人故事修复)

《我在故宫修文物》

在网上爆红

这群“貌似普通、身怀绝技”的

93岁西安“修表男神”曾一天修好80块表!“三线人”为何这么拼?(陈绍修好线人故事修复)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故宫文物修复工作者

令网友直呼“太帅了!

他们中

包括钟表修复师、青铜器修复师

漆器修复师、书画修复师等工匠

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93岁的西安“修表男神”

告诉你这样的故事

“上海修表老师傅”的西安情结

1966年冬天,陈绍霖接到支援三线建设的派遣,带着全家6口人告别大上海,来到了1300多公里外的西安终南山脚下的“子午钟表厂”,后改为“西安风雷仪表厂”。
1985年,陈绍霖退休了,可是身怀绝技,身体硬朗的陈绍霖却闲不下来。
他开了个修表店,几十年过去,他成了当地闻名的“上海修表老师傅”。

陈绍霖,1925年11月生于江苏省江都。
见到陈老,从外貌看他最多七十来岁,虽然满头银发,但眼不花、耳不聋、手不抖,修起手表来毫不含糊。
1958年,33岁的陈绍霖,因为手艺精湛,被招进了上海手表厂当工人。
他所在的厂就是生产当时闻名于海内外的“上海牌”手表。
在这里陈绍霖不但收获了事业,还收获了爱情。

1966年,陈绍霖来到西安,这个厂来的几乎都是江浙沪的老乡,只是地方发生了变化,其他生活习惯没有改变。
大家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1985年退休的陈绍霖闲不下来,据陈绍霖介绍:“记得忙的时候,我一天要修80块手表,忙得饭都吃不上。
”到了九十年代初,他每月能挣六七百元,这收入在大家普遍月收入一百元左右的时候,可望而不可及。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随着电子手表市场的流行,他仍旧开着修钟表的门面。
生意虽没有以前那么红火,但顾客源源不断,以至于几次想关门出去旅游都没能实现。

到二十一世纪,很多老乡大都回到了上海,可陈绍霖没有动心,他说:“因为我太喜欢自己的职业了,与表打交道是我一生的职业,也是我一生的爱好。
在西安待了大半辈子,这里也是我的家。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

是西安发展建设史上第二个高潮期

2000年左右,大量原来久处偏远山区的“三线”企业纷纷迁至西安,为西安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和活力。
而法士特就是其中一个依靠自主技术研发,掌握了核心竞争力,正阔步走向世界的优秀企业代表。

法士特集团的前身是陕西汽车齿轮总厂(简称陕齿),是1968年始建于陕西省宝鸡县同峪沟的三线企业。
历经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三线创业、八十年代的技术引进、九十年代的改革突破和新世纪以后的改制创新发展,法士特已从昔日一个资不抵债、年销售收入不到一亿元的老三线工厂,如今立足西安,已发展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创造了重型汽车变速器年产销量连续十二年稳居世界第一的奇迹。

牢牢坚守“技术驱动”

终引国际名企来合资

从1996年入厂当一线技术人员,再到汽车工程研究院,一步步成长为法士特集团咸阳分公司总工程师的孙峰,是一个全家人在法士特工作,“以厂为家,爱厂如家”的法士特“家人”。
祖籍河南,5岁跟随军队转业的父亲就到了临近岐山蔡家坡的陕齿。
孙峰的童年就是在陕齿的工厂大院和周围绿水青山中度过的。
大学在西安上学的他,印象中的西安城墙和老火车站很破旧。
1996年毕业,孙峰选择回到了陕齿,一直从事技术研发,孙峰20多年坚守法士特技术研发岗位,兢兢业业,拼搏奉献,2015年光荣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了***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我们法士特主要做重型汽车变速器,一直强调技术驱动。
”孙峰言语不多,但说起数据,如数家珍。
“没有核心先进技术,是一个严重制约企业发展,甚至影响生死存亡的大事。
所以我二十多年,一直从事技术研发,并甘于寂寞,乐在其中。
有时遇到技术难题久久难以解决,怎么办?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紧盯现场连轴转。
饿了就在车间现场简单吃几口工作餐,晚上困了就在车间值班室临时休息一会。
”孙峰说,作为科研人员,只有坐得了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坚持在坚守中创新,潜心科研,俯身实践,才能大有作为。

功坚克难苦登攀,不破楼兰终不还。
正是有很多和孙峰一样的法士特人坚持技术追求与创新永无止境,才有了法士特从昔日的“引进来”,到今天的“走出去”。
世界著名企业沃尔沃、伊顿、戴姆勒都争着与法士特合作甚至合资在西安建厂,连续多年法士特创下产值超百亿元的辉煌成绩。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团队的进步,传承才是永恒。
”孙峰高兴地说起企业和大西安近年来发展:“王永康书记在西安大力提倡硬科技,西安的人才资源很丰富,创业环境也不断优化,完全可以在硬科技产业发展方面更加快步向前走。
”法士特的英文意思是“更快”,孙峰说:“‘一带一路’是西安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必须加速大发展。
自从汉唐以后,西安已经寂寞千年了,不能再慢,不能再等了。

亲身迎战“吃人的公路”

三十年甘当“普通螺丝钉”

“1987年大学毕业至今,我已在法士特这片土地上整整奋斗了三十年。
”宁俊来,法士特集团一名普通的销售员,说起将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岁月与法士特一同分享,他微笑着说:“我无怨无悔。

“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法士特在西安西郊建厂时,周围还是一片麦地。
最长的一路公交车是601,一趟要晃两个多小时,一路冒着黑烟。
印象最深的是,西安让人灰头土脸,因为老刮着黄风,就是刮着黄土沙尘的风……”宁师傅说,比起过去,现在西安的发展和环境,那简直是天壤之别。

“工作三十年,把用户装在心里,一直是我心底坚守的承诺。
”为了这个承诺,流过汗、受过累,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宁俊来放弃了很多与家人团聚的日子。
但每当看到匹配法士特产品的重卡,尤其是自主研制的多款液力缓速器产品,保障了许多重型司机生命安全,避免了很多家庭家破人亡的悲剧,他心中非常自豪。

甘肃省的金山口到阿克塞县城这段公路,被称为“全国十大危险公路”之一,最高海拔3648米,最低海拔1500米,还有一个41公里的长距离、多弯道的下坡。
多少司机由于刹车失灵,丧命于此,因此被叫作“吃人的公路”。
2013年12月,宁俊来曾陪意向客户的司机驾驶了一辆满载70吨石料的重卡从当金山顶出发,行驶10公里左右,汽车前制动突然发生故障。
宁俊来回忆当时危急情况,劝央求下车的司机说:“您放心!我们的产品经过了上千次试验,更在全国高寒、高原和复杂路段进行了试驾,绝对经得起考验。
我们和你一起在驾驶室,您还怕啥?”当地司机看到宁俊来和法士特技术人员坚定地坐进驾驶室,也只能一起继续前行,全程依靠液力缓速器下坡,最终安全抵达终点,赢得了客户信赖。

“企业发展靠大家,每一个人都要有甘当螺丝钉的精神。
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上,我们都要做一个靠得住的有用螺丝钉。
”谈起在西安三十年的工作心得,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的宁师傅说:“个人与企业共成长,企业与城市共进步。
我希望西安的天更蓝,环境更美,发展规划更加超前。

西迁故事,哪一个有你的回忆?

即日起,本报联合西安华润置地推出“最美西安人”系列发布,欢迎您推荐并讲述更多在为西安奉献拼搏人的美好故事。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物故事,可以通过来电、邮件推荐或者来稿的形式,讲述你身边的“最美西安人”故事。

推荐形式:

1.人物故事(请注明姓名、年龄、人物故事以及联系方式等)

2.西安老照片,可以是不同时期城市面貌的照片,也可以是老物件(请标明时期和图片内容)

3. 所有来稿请发送至hsbfczx@163.com或致电029-62502694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