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历史文化名村考城

滁州、蚌埠、淮南三市交界处的凤阳县西泉镇考城村,始建于东晋,中心聚落形成,明洪武年间于此建城,为乡考场,故名考城。
专名传承沿用达1700多年历史,期间经历了考城县、考城铺、考城镇、考城图、考城方、考城街、考城公社,到现在的考城村,考城二字从未改变过,这是极为罕见的地名文化遗产。

村内古道纵横交错,有清幽的老街,保存有许多古香古色的老建筑和历史遗迹:侨置考城县治遗址、中仙桥、石麟桥、张翰林墓和张氏宗祠、王氏宗祠等等。

考城原是凤阳县的乡镇之一,1992年撤消后并入现在的西泉镇。
考城历史上曾一度属于过怀远县,新中国成立后划归凤阳县。
现在说的考城一般是在考城村。

安徽历史文化名村考城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据村中老人介绍,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考城村街道是长长的青石板路面,时光把它磨得又光又亮,中间有一道深深的车辙。
街道两旁林立着各种店铺,还有许多露天小吃摊子。
东西正街与南北小街交叉处矗立着一座两层楼的阁子,因阁子在街东头,叫东阁,阁子底下有东西南北四个门,又称四门阁。
每当逢集,登阁环眺只见街上人头攒动,一片热闹,这是考城内八景之一的“登阁归市”。
抗日名将冯玉祥在抗战期间为考城之战写了一首“上窑考城”诗文,颇具文采和气势。

从东阁往西走不远处,有一座明代古桥,横跨在溪涧上。
桥西头有两家饭店,每到傍晚,这里便锣鼓铿锵,丝竹悠扬,皮黄声声——这里曾是京剧票友聚会的地方,也是考城内八景之一的“中仙丝竹”。

老人描述,当时的街北牛行,有唱大鼓书的、玩魔术的、卖艺的;街南钱家打麦场上,一到冬闲就有马戏团来演出,当地把马戏团叫做“跑马买现”的,有时会一连演出一、两个月,非常热闹。

张祠堂后面有一个大广场,是公社公共活动中心。
老人说,九十年代之前,乡里开大会、农民篮球赛、放电影都在广场上。
冬春,考城农民业余剧团也在这演出。
演出时,台下黑压压一片人海。
看戏的人群边上摆满了小摊子,瓜子、花生、香烟、花梨膏应有尽有。
小贩们有的把小食品摆在匾子里,有的挑来货郎担子,担子上放着盒盘。
每个小摊子上都点着一盏马灯,在茫茫夜色中忽闪忽闪地亮着,给这充满欢乐的场面又增添了别样风情和氛围。
他们演过的剧目,有《小女婿》《拾棉花》《走娘家》等经典剧目,现在一些老人没事时,还会哼唱剧中的唱段呢。

  考城街西南有个叫“凤凰嘴”的地方,涧水从横跨在涧溪上的几个石磙中流过。
村里的老人说,在上个世纪,这里溪水清澈透底,水中鱼儿成群,小溪两岸是茂密的青竹林,如诗如画,满是野趣。
南山的泉源塘是由数口泉眼涌出的泉水汇成的一泓水潭,东为数里长山,塘西是通体滚圆的大刘山。
因长山长,好似蛇形,大刘山圆,颇像乌龟,泉源塘正夹在两山之间,故称此景为“龟蛇戏珠”,是考城外八景之一。
从泉源塘继续往里走还有石水牛、火龙洼等多处风景。
可惜这些景物早已不存在了,溪水也少的可怜、混浊不堪,老人一边叙述,一边唏嘘不已。

  考城历史悠久,文气厚重,村里走出过数位将相名臣、志士乡贤,生物医学专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张学记就是其中代表,不能不说与考城的山川灵气有关。
而现今的考城,这些自然和人文景观大都不复存在,实在让人痛心。
(图源:网络)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