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六字诀绿色新茶业

小编

  中国经济网福州2月13日讯 安溪,作为全国最大的产茶大县,全县115万人口中80%的人涉茶,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就有55%来源于茶叶。
可以说,茶叶是安溪的命根子、钱袋子,是“富民强县”的基头。
安溪如何做到茶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建设有机统一。

\r

  念好“六字诀”(控、退、建、治、打、提)

\r

  “控”。

安溪六字诀绿色新茶业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r

  即严控茶园面积。
现在全国茶叶产能严重过剩,据了解,十年间全国茶园面积增加2000万亩,尚有1000万亩将在未来3—5年间投产,茶叶市场供求严重失衡。
安溪现有茶园中(主要是田地茶园、高坡度、低海拔等)也有很大一部份属过渡开垦,管理粗放、粗制滥造、效益低下,不仅常常成为影响安溪铁观音质量安全的“定时炸弹”,还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诸多后遗症。
因此,从2008年以来严控茶园面积,发现毁林种茶行为一律重罚重判。
目前全县茶园面积稳定保持在60万亩左右。

\r

  “退”。

\r

  石材行业原来是安溪的一大传统支柱产业。
从2009年底到2011年2月14日,区域内73家矿山开采企业、637家石材加工企业全面退出,通过此举,安溪县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区域得以治理恢复,昔日的“牛奶河”也由此变得清澈。

\r

  退茶还耕、还林、还果、还蔬、还花、还药。
了解到25度以上的山坡地、田地茶、生态脆弱区以及省道、沿溪“两侧一重山”和房前屋后等茶园,所产茶叶质量差、效益低,都逐步退出来。
2013年以来每年退茶约3000亩,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耕则耕,以此打破“唯茶是农”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多远增收。

\r

  “建”。

\r

  据悉,安溪县现已完成造林绿化面积26万亩,发展生态茶园30多万亩,2014年获评福建省森林县城。

\r

  “治”。

\r

  “一治茶山生态,二治水土流失,三治“青山挂白”,四治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
从2009年开始,我县每年开展“年百座茶山绿化行动”,改造了306座茶山。
安溪在崩岗治理的实践中形成了多种治理模式:比如,变崩岗侵蚀区为水保生态区等。
安溪计划投入5.7亿元用5年时间完成治理矿山迹地1.7万亩,让“青山挂白”彻底改观。
安溪还要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第三方运营管理模式,得到省市高度肯定并推广。
”安溪县高县长说到。

\r

  “打”。

\r

  据了解,“打”不仅严打“农残”,而且严打茶园生态破坏行为。
安溪县重新核准91家用标企业,落实企业产品安全和200亩管控基地两个刚性条件。
县政府出台通告,严禁使用除草剂和梯壁不留草行为。
今年来已对多名梯壁不留草的茶农按违法水土保持法规进行重罚。

\r

  “提”。

\r

  即提升整个茶产业形象。
采用茶业庄园模式,即集种植、研发、加工、茶旅游、茶文化等为一体的综合体,被称为“第六产业”(1+2+3=6)。
大力引导龙头茶企发展茶业庄园,导入精细管理理念。

\r

  了解到目前安溪已有八马、华祥苑、高鼎、中闽魏氏等十大茶叶庄园投入建设、运营,实现生产加工、旅游观光、体验、购物、科研、文化传播、产品营销融合发展,大大提升了安溪茶产业的整体形象。
(王惠 章财根)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