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北京出发,早上7点钟,发动了车子,沿着笔直的大动脉,京港澳高速行驶,车流比前一天少了许多,但是也是车辆紧凑地跑着,川流不息的车流,在我们一起闲扯话的过程中,近2个小时的时间也慢慢的在消磨着,慢慢的驶离了高速路,走在县乡的马路上,路边的小树和田野绿油油的,一片生机盎然,马路比前几年宽了些,也干净了些,路边有了绿化带,也有了一些花木,慢慢的在马路上有了一些小土坡,车子在忽高忽低的路面上行驶,有一种波浪感,时不时地穿梭着一个个的小村庄,村庄也变化很大,之前有一些暮气,现在也是高楼大瓦房,有了一些现代的气息,变化总是好的,美化了环境,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慢慢的我们就靠近了保定府的第一站,冉庄地道战遗址博物馆。
进村前,是一路导航过来的,车子行驶到村口,有个疫情留下来的检查点,问了一些路边的老人,这是进村的口码,得到准确的回复,一溜烟马上到,只是道路变成了单行的双行道,但是我们来的比较早吧,车辆稀稀疏疏的还不多,进入停车场,停下车,走下车,天很蓝,太阳也很大,很刺眼,伸伸开了一路的
找游客服务中心,走到大门口,才意识到这个就是冉庄地道战遗博物馆和我几年前来进村来的时候是反方向,汗颜啊变化太大了,要扫码预约,走到那个扫满预约牌子的前面,前面已经有了很多人在哪里围着扫码,我和朋友一起三加五除二,一顿猛操作,搞定。我们走到检票口门口,一问9点才开门,一看手机,才9点52分,果断立柱排队,排在前五位,来的早了,也是来得巧,等待。
博物馆入口

沿着向下的斜坡,一直走到底别有洞天,口小地大,入口是黄色的泥巴墙,从1931、1932等等一组长长的数字,延伸开来的,将进入有一种代入感,年代感,历史感,一进地道门,就看到一座塑像,一位母亲怀抱一下孩子,向天呐喊,一种悲壮的情绪是历史诉说的开端,小时候看地道战电影,一直在想想蜿蜒曲折的地道,是怎么一回事。现在我们来了,就在其中,感触当年的波澜壮阔的华北平原上的战斗场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战斗决心,还有就是感受当时人们的聪明才智。
小小的地道是从地洞开始的,那是一个在北方地区叫做菜窖的雏形来的,没想到的是,这样的小小的地洞,却在中国战争史上写下一笔浓墨重彩的一篇,在这里家家户户是地道,村村是地道,难以想象在那个没有任何工程条件的当年,人们竟然赶出了这样地防护工程。
地道犹如雨后春笋般的,在这里开户结果,有马槽地道,水井地道,炕头地道,碾盘地道,灶膛地道,还有攻击射击孔,应有尽有。
我们在这个博物馆走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其实我最期待的是走走真是的地道,在几年前和家里人来过这里,没有那么的稀奇感了,但是对我的朋友们是第一次,他们有一些好奇,也使我有了一种冲劲,想去在走一走哪里,人还真不少,在博物馆的尽头就是地道的入口,也是沿着斜坡一路向下走去,坡度很大,老年人和小朋友在这里要注意一下,地道里很暗,阴冷阴冷的,有密闭恐惧的人,可以考虑一下,走到底部是一扇小铁门,里面的灯光很暗,每隔一段就会有底部的小灯,暗黄黄的,有一种探秘感,现在的地道为了便于大家游览,已经进行了加固,里全是水泥的墙体,都是不是很高,个子高的人要弯腰前行,地道里有几个分叉口,可以到不同的地方,但是现在是开放了一个出口,所以建议大家不要乱走,就跟着人流一起排队前行就可以,地道里的路是不平的,有是下行,又是爬坡,有一种过山车的感觉,但是心情很爽快,走到尽头就是越来越低矮的出口,出口有一些向上走,有一些弯曲折回,但是会有忽然变亮的感觉,因为出口有光,出口上来,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但是最主要是眼睛,阳光很亮需要适应一下光亮。出口是一个小铁门有人在哪里值守安全。
出来地道,就是冉庄村子的街道,两边是老旧的砖墙院落,现在是整理修正后的样子,整条街道宽敞明亮,两边都是照相馆和小的礼品纪念小店,走不了多远就是十字街有一个电影地道战的大槐树和铁钟,完整的街道,两侧都是各个留念的小店,错落有致。最吸引我的是这个大石碾盘,在我的老家也有这样的物件,但是现在也是不多见了,很有亲切感,我的朋友也是有这样的感受,大家一路下来,一直在不停的回忆着自己小时候的情景和状态。人只有年龄和阅历增长完才有对过去的感慨,只有经过时间的磨砺过的才有存在感,现在大家走的路多了,偶尔抬头也会看到那时的美好。
经过2个多小时的观光和浏览,我们走完了古城的大街小巷,大家心情很好,冉庄之行,欢快愉悦,这样的假期才值得期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