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家居分享平台,“装修中的窒息时刻”“装修中的事故现场”等成了网友热议话题。
好好住、一兜糖平台的相关话题
通过吐槽,一方面发泄后能稍许减轻他们心中的郁闷,另一方面也成为读者的“避坑”警示。
你也来一同体味下装修中的“窒息感”吧~
![被打爆的瓷砖、一开就溅的水槽、不贴墙的极简门框……装修中的“窒息时刻”你经历过多少?(水槽门框瓷砖经历过装修) 建筑知识 被打爆的瓷砖、一开就溅的水槽、不贴墙的极简门框……装修中的“窒息时刻”你经历过多少?(水槽门框瓷砖经历过装修) 建筑知识](http://www.laqxx.cn/zb_users/upload/2024/07/20240721061516172151371656894.jpeg)
遇到一个形同隐形的工长,隐蔽工程前后停工2次,换了3波水电师傅,为了协调推进,赶进度,木工和电工交叉施工,电工一边走完,木工就把吊顶封上了。
2个月的水电隐蔽工程终于结束,然而在验收那天,电工“幡然醒悟”,发现没有把预埋式轨道灯在封板之前装上。
木工和电工相互推卸责任,电工不承认说是以为轨道灯是直接安装的那种,木工说只给他交代了是个平顶,工长全程没在……
·经验总结
①轨道灯一定要在吊顶之前确定选型,跟木工做对接。
②交叉施工的时候,一定要自己多费心协调,虽然每个人都有责任,但一旦出了事,大家都是互相推诿。
网友@张以宝 家的橱柜是全屋定制,因为提前跟设计师对好了各种细节,安装柜子的时候就没在现场盯着。
结果装好了,去打开柜门一看——
抽屉被门上五金件完美抵住,根本打不开!
想问问安装师傅,装完之后有试着打开柜门,拉开抽屉检查过吗?
·经验总结
装修过程中,装任何东西,一定要自己在边上看着,不然出现问题的概率太大了。
@网友Oasis_绿舟 家厨房吊顶分为两个部分进行,一部分是油烟机上方,另一部分是水槽上方,两部分中间隔着一道房梁,正确做法是以房梁为分隔,两部分分别最高处吊顶。
然而,因为没有在现场监工,吊顶师傅图省事,水槽上方吊顶沿着放量高度进行,一间厨房两个高度。
一高一低也就算了,水槽上方吊顶甚至比窗户更低……窗帘也没办法装。
买了二手房简单重装一下,刷墙漆、换窗套和门套、装踢脚线,把这些活包给一家装修公司。
墙漆刷完之后去验收,好家伙,刷墙师傅只刷了他看得见的地方——
暖气管道和墙的缝隙见有个塑料袋,师傅只需要弯下腰把塑料袋挪走,可是他没有,塑料袋挡住的地方没有刷墙漆;
事先跟装修公司说好,拆掉房顶的旧灯,然后再刷墙,结果也没有,导致换了等之后,房顶露出旧灯拆下后没刷墙漆的部分。
一直梦想能在家里舒舒服服地泡澡,早听说装浴缸的时候坑不少,所以装修时也是小心翼翼用心打造一个带浴缸的卫生间。
在选师傅的时候,特地选了收费找平的老师傅,据说经验丰富,很抢手。
验收的时候乍一看觉得给师傅的钱还挺值。
走近一看,心情一下子掉进谷底——浴缸边上有一个3cm左右的缝(深)隙(渊)。
去找师傅,师傅说,无可奈何。
因为家中厨房橱柜不太按常理出牌,上柜设计了一个没有门的开放柜,就是这个开放柜,前后返工3次才装成功。
第一次,全屋定制的师傅压根没考虑到开放柜上面顶线处理,导致柜子比旁边柜体凸出来↓
好不容易说服师傅重新返工,忘记了一门到顶的门板是高于内框架,开放柜相当于内框架的高度,上方必然有一截空出来。
于是第二次,开放柜比旁边的柜体又矮了↓
第三次,避开前面两次踩过的坑,开放柜终于看上去完美了。
你以为事情就结束了吗?
NO!
师傅说,中间那块门板变形了,需要厂家重做。
厨房水槽装好之后,发现落水点严重偏离水槽中心,离水槽外壁很近,非常容易往外溅水。
现在要改的话,只能把水管往后挪,但这样一来,台面上原来的孔又会有痕迹,很丑。
不改的话水流大一些,水就溅出去了,很不好用。
现在全网征集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极窄门窗框线条感更强,能让门窗视觉上更加轻盈,也算是最近流行的一种“网红装修”了。
于是网友@小满限量版 准备把家中厚重的门框翻新,极窄门框安排上。
铝合金门框定制商家也为了迎合这种趋势,甚至能把门窗框套做到只有1cm的厚度,相比传统的2.5cm铝合金包门框的确窄很多。
于是兴致冲冲在当地建材市场定了铝合金门窗和框,然后“噩梦”就开始了——
装厨房门框时,没有打水平仪校准,导致最终门框成品是斜的,外侧全靠后期木工师傅及乳胶漆师傅拉平,内部不贴墙的问题就没办法解决了;
条条框框装完,留下和墙壁之间大大小小的缝隙,安装师傅完全没提打胶的事情,主动要求打胶,商家回复,再来一趟可以,但要额外收钱。
最终还是让装窗户的商家帮忙打胶收口,对方一边打胶一边吐槽门窗商家太不地道,而且缝隙太大了,玻璃胶根本覆盖不到……
第三次全屋装修,很多坑已经尽量避开了,但是还是发生了猝不及防的翻车事故。
安装地暖设备的时候,从厨房的墙打电钻,结果,直接把墙打穿。
刚刚贴好的卫生间瓷砖光荣“破相”。
你说巧不巧,这片砖正好压在玻璃砖下不好拆换,可能最后还是要花钱做瓷砖修补。
因为心心念念极简的感觉,网友@幼儿园小班扛把子 选择了部分插进地板缝隙,表面露出2.5厘米的极窄金属踢脚线。
于是就迎来了装修路上最大的坑——
踢脚线下端要插到地板下,但有些位置缝隙不够大,没办法装;
安装这种踢脚线,需要地板和墙面之间有合适的缝隙
瓷砖部分要装踢脚线,只能裁掉一部分踢脚线,但是切过的踢脚线接触面不够,根本没办法固定住;
踢脚线太窄,日常打扫,拖地的时候一定要格外小心,一不留神分分钟就会弄脏墙面。
最终还是把2.5厘米的踢脚线换成了4厘米的。
实际使用中,4厘米的踢脚线和2.5厘米的,视觉上差别真不是很大,但实用很多。
你还有什么装修中的翻车事故?欢迎说出来,一起“窒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