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奔驰:北汽侧围外板A柱成形起皱改善方法研究(成形起皱零件改善所示)

图1所示椭圆处为侧围外板A柱前端区域,各车型侧围外板A柱前端结构会不同,一般分为2种:开口结构与封闭结构。

图1 侧围外板

图1所示椭圆处成形工艺方案为拉深、侧切边、侧整形,该处结构特点决定了侧整形时不可避免出现多料、起皱等现象,只能通过优化零件结构来改善。
图2所示为该处拉深造型,由于A柱区域冲压成形深度深,A柱前端采用封闭台阶设计,导致零件拉深成形时多余材料无法释放,产生冲压叠料缺陷,此缺陷无法完全消除。
图3所示白色虚线为拉深时该处板料长度,深色虚线为零件长度,从图3中可以看出拉深时会出现多料现象。
图4所示为侧整形到底前1 mm仿真分析结果,零件起皱明显,局部出现叠料情况。

北京奔驰:北汽侧围外板A柱成形起皱改善方法研究(成形起皱零件改善所示)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图2 拉深造型

图3 线长度变化

图4 侧整形仿真分析结果

2零件结构优化方案

零件结构特点决定成形起皱必然存在,成形工艺无法消除缺陷,只能在满足其功能的情况下不断优化零件结构来改善起皱现象,现通过多种优化方案,找到影响起皱的关键因素以及改善方法。

(1)优化方案1如图5所示,将零件局部棱线设计成直线,如白色虚线处,以减少零件棱线长度。
从图6仿真分析可以看出,整体起皱情况有好转,尤其右侧端头,叠料情况改善较为明显,但左侧圆圈区域起皱情况更严重。

图5 方案1零件形状

图6 方案1仿真分析结果

(2)优化方案2如图7所示,将W尺寸增长,长度由90 mm增长到130 mm,并借鉴方案1,右侧端头棱线设计成直线,从图8仿真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起皱有改善,无明显叠料。

图7 方案2零件形状

图8 方案2仿真分析结果

(3)优化方案3如图9所示,将右侧改成局部开口结构,图10所示为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零件局部使用开口结构后,拉深时此区域材料与侧整形后材料相比增加量不大,且因端头是开口状态,侧整形时不存在明显叠料情况,因此可有效避免侧围外板A柱区域冲压叠料缺陷。

图9 方案3零件形状

图10 方案3仿真分析结果

综合分析比较以上优化方案,得出方案3效果最好,能有效避免起皱问题,虽然从成形工艺方面考虑,这种结构较好,但成形时回弹变大。
从零件功能上综合考虑,设计者会选择封闭结构而不愿采用方案3开口结构,由于封闭结构的特点,导致起皱无法完全消除,结合上述分析与工艺设计经验,得出图11所示中成形深度H越小、W越长,成形状态越好,建议该零件此处成形深度H<25 mm,长度 W>120 mm,同时右端台阶型面要过渡平缓,侧壁设计成直壁形式,这样有利于改善起皱情况,该处在设计拉深造型时要尽可能减少整形量,并使型面过渡均匀。

图11 A柱前端结构

除了上述提到的影响因素外,图12所示的零件台阶高度h也会影响零件成形状态,在满足零件功能情况下,尽可能将h高度设计成最小,台阶落差越小越好。
此外在图13所示方框区域增加反坎,也可以改善侧壁的起皱状态,并能够改善尖点破裂情况,所以尽可能增加反坎。

图12 A柱前端台阶结构

图13 A柱前端反坎结构

3工艺排布优化方案

车身零件结构设计时因分缝等原因,对于A柱区域只能使用封闭结构,如图14所示,可通过更改成形工艺方案优化起皱情况,即先粗切边,然后侧压料整形,再进行精切边。

图14 某车型A柱区域零件形状

CAE分析结果如图15所示,从图15可以看出,A柱区域通过侧压料整形时型面在成形到底前无明显起皱情况。
图16所示为零件现场实际状态,与CAE分析结果一致,成形零件无明显起皱情况,满足质量要求,并通过生产验证,此方案稳定可靠,满足大批量生产要求。

图15 CAE分析情况

图16 实际成形零件

▍原文作者:何磊李珊珊刘晓媚

▍作者单位: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