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半年(老师清华大学课题组工作室项目)

第二天中午他们接到了郑老师的电话,让去办公室交流一下。
同学叫我要不跟着一块去听听,我也就厚着脸皮跟着去了。
当时第一次见到郑老师,很年轻,三十几岁,职称是副教授。
见面之后,虽然我自我介绍时就表明了我是来旁听的,但是郑老师也没把我当做外人,跟我们介绍了项目背景:我国由于中印边界的存在,多么需要高空无人机来战略侦察;而高空无人机的壁垒就是增压系统。





当时听完仿佛觉得国家安全和自己息息相关。
当时我也动了心,于是在老师了解我们三个的基本情况时,我还虚报了自己的成绩,明明是前50,说是前40而且一直在进步。
最后郑老师问我们是不是愿意进组开始搞科研,我们都表示非常愿意。
接着就带我们去了学生办公的工作室,让我们每人挑了一个位置,并且都配有I7,16G内存的台式电脑。
这对于当时每天还得去教室或图书馆自习的大二学生,恨不得每天都来工作室干活。

进入大三时,郑老师揽来了一个大项目——对一款军用航空发动机的压气机进行改进。
为了准备这个项目,他又在工作室搭建了60台IBM刀片式服务器,从大三的学生里又招纳了4个人进来,全课题组接近20人全身心投入这个项目。
那段时间是郑老师最忙碌的日子,每天都会来工作室询问我们任务进度,每两三天就会把我们叫到办公室谈一次话,而组会也几乎是一周两次。
知道我们那段时间很辛苦,所以那个中秋和国庆,课题组给每个学生都发了丰厚的补助。

毕业半年(老师清华大学课题组工作室项目)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而为了我们能够保持健康的身体,课题组买了十块不错的羽毛球拍,每周三下午是课题组固定的运动时间。
郑老师还组织过全组一块去打篮球,虽然他不高,但是看得出他曾经也是打得不错的(记得他说本科时是院队队员)。
项目一直到寒假也没完成,那个寒假我们都被勒令晚回家早返校。
当时我们都戏称,在我们课题组都是本科生当研究生使,研究生当博士生使。
郑老师晚上10点来过工作室,12点来过工作室,周六周日来工作室,足见这个项目在他心中的重要性。
当时组会他也不止一次跟我们讲,现在想进入航空领域不容易,这个项目做好了,就可以奠定这个课题组在航空领域的地位。

在郑老师的课题组,除了完成他给你安排的课题,你也完全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课题来做。
当时我们班的一个同学,也是汽车系的年级第一,找到了郑老师,说想做一些关于昆虫翅膀的研究。
郑老师随即答应,让他去阅读一些仿生学的书籍,同时也出资支持他去买虫子(没错,就是买独角仙一类的甲虫,还挺贵)和搭建高速摄像机等设备。
这同学毕竟是大神,在郑老师和机械系的老师以及博士生的帮助下,完成了甲虫扇翅的一些研究,以一作发表了SCI,后来在大四获选了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

而我,后来由于忙大学生方程式比赛的事情,渐渐退出了课题组。
到了大四下学期,当时我计划以赛车的空气动力学套件为课题来进行我的本科毕业设计。
由于是流体方面的课题,我就再一次找到了郑老师,希望他能做我的指导老师。
当时郑老师手里已经有3个本科毕设的课题了,但他还是第一时间答应了我,很快给了我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并且在工作室给我腾出一台电脑做流体仿真用。
这里就讲一件事。

在六月我们进行第二次毕设预答辩的时候,郑老师依旧仔细审阅我们的每一页PPT。
每个人预答辩15分钟,之后郑老师几乎会提40分钟的修改意见。
在两个预答辩结束之后,郑老师说:“我现在要去赶飞机,下飞机我到了酒店你们剩下的两个人跟我在电话里预答辩,大概晚上九点开始。
”晚上十点十分,我接到郑老师的电话,他说飞机晚点,刚着陆,十一点左右会再联系我,让我好好练习。
十一点十分,我在电话里进行了预答辩,他提完修改意见已经过了零点。
接着他再给最后一个同学打电话,结束已经接近一点了。

郑老师会经常叫我们去他办公室聊天,问我们今后的打算,也提出自己真心的建议。
毕业半年,今天收到课题组秘书的短信,提醒我们今天是郑老师的生日。
赶紧发了一条短信去祝老师生日快乐。
的确,本科阶段能得到郑老师的教导,真的是无比幸运的事情。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我想,正是一个个像郑老师这样的老师在这里教书育人,清华大学才能成为清华大学吧。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