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规律
土壤温度低,湿度大时易发病,(低温高湿)地温6-10℃是发病适温,病菌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病残体上越夏,秋季草莓定植后,一旦遭遇到低温高湿的天气,土壤中的卵孢子开始繁殖,产生大量的孢子囊,游动的孢子从根尖或伤口处侵入草莓根部后,菌丝沿着草莓中柱向上生长,造成内部输送养分和水分困难,最后茎基部中心部位坏死变成红褐色,后期腐烂坏死。地温高于25℃则不发病。
二、发病条件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属于真菌性病害,一般春秋多雨季易发病,排水不良或大水漫灌地块发病重,重茬、土壤黏重、施用未腐熟的肥料、中耕或害虫等造成根部受伤多,病害发生严重。
三、发病症状
发病前期,地上部没有明显症状,根系先从幼根尖端开始变暗变软。在草莓苗发生新根和新叶后,出现叶片萎蔫症状,刚开始叶片边缘微卷,叶尖出现萎蔫,逐渐发展为整个叶片萎蔫,解剖根部发现其根部的中柱变成红褐色并且腐烂,后期严重时整条根干枯,地上部叶片变黄或萎蔫,最后全株倒塌枯死。
该病可分为急性萎凋型和慢性萎缩型。1.急性:多发生在低温高湿环境下,地下部发病迅速,特别是雨后初晴叶尖突然凋萎,全株青枯死亡;2.慢性:10-11月植株矮化萎缩,下部老叶叶缘呈紫红色或紫褐色,后全株萎蔫死亡。
四、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主要方式之一。
2.实行轮作
种植草莓的地块要进行轮作倒茬,最好是水旱轮作,大棚种植需要进行闷棚杀菌。
3.利用高畦栽培
可以覆盖地膜,提高地温,减少病害,雨后及时排水。
4.土壤消毒
在草莓采收后,将地里的草莓植株全部清理干净,施入有机肥,深翻土壤灌足水后,地面用透明塑料薄膜覆盖20-30天,利于夏季高温,杀灭病菌。
5.药剂防治
二次稀释法,浇灌病株穴周进行消毒,并结合其他病害的防治对田间植株全面喷洒,预防病害的发生蔓延。药剂可用:嘧菌酯、精甲霜灵、乙蒜素、吡唑醚菌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