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的民俗吹喇叭吹响器(唢呐吹喇叭行礼吹响走吧)

吹喇叭,是曹县城西的方言,城东叫吹响器,现在都混了统统叫吹响(器)。

曹县好多村庄是明朝山西的移民村庄,明朝的时候就这样说:“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吹喇叭也叫吹唢呐,是风俗,用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
唢呐是民间乐器,方便、经济、实用,古代穷人都买得起,另外比较经济的还有笛子、箫、梆子、二胡,而这几种乐器只有二胡和唢呐的声音可以体现悲伤的心情,但是下葬时二胡不方便在行走时演奏,所以只有唢呐最合适,而且唢呐可以表现死者家属悲壮、悲愤、和悲伤。
吹唢呐,吹笛子和锣鼓等吹吹打打的迋热闹的,唢呐,笛子,锣鼓,有驱邪,镇恶,除魔的功效,

曹县的民俗吹喇叭吹响器(唢呐吹喇叭行礼吹响走吧)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村里有专门吹响器的班子,他们一般都是祖传,一个响器班子里,五六个人,多是父子兄弟姐妹,一个吹唢呐的,两个吹笙的。
笙,要捧着吹,声音低,配合着唢呐,然后就是敲梆子的。
偶尔还有弹弦的,或者拉弦的。

曹县的习惯,老人死了,出殡时一定吹响器的,只有那些孤苦无依的老人无儿无女,死了以后亲戚邻居发个善心,把他草草埋了,也不请吹响器的。
村上的人会感慨,唉,死了,连一点动静也没有,他也不受罪了。
现在移风易俗,多数家庭改用音乐录音代替吹喇叭了。

家里的老人去世了,当儿女的一定要请来一班吹响器,否则,邻居们会说闲话的。
有儿有女有啥用啊?这死了,也没点动静,给死个小猫小狗差不多。
到了出殡那一日,吹喇叭的早早就来了。
现在都是开着改装的三轮车,车子到主家,在车上摆上桌子(也有直接将桌子摆在地上),吹吹打打就开始了。
唢呐声一响,一个庄子都听见了,人们感叹一声,谁谁今天出殡,这一辈子算交代了。
附带着感叹,人这一辈子活着有啥意思?唢呐吹了几曲后,大执事就给吹喇叭的安排一桌子菜,还有烟酒,招待好吹喇叭,好让他们卖力的吹。

曹县是出过庄子的地方。
民权庄子镇老颜集曾是庄子出生地,以前属于曹县。
还有一种说法,说庄寨曾是庄子故里。
庄子观点是“等生死”,现在这里的人看人家出殡,听吹喇叭吹响器,好像还有欢乐的悲哀,悲哀的欢乐。

出殡的人家烧着纸,烟雾缭绕,满院子的人,哀哀的哭声。
唢呐的调子很亮,总是有些悲凉,像是哭诉,又像是怀念。

吊kei客越来越多,吹唢呐的控制着整场的节奏和气氛。
吹唢呐的桌子周围,围着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大家来听吹唢呐也是看个热闹。
上午,客人最多,吹唢呐的最忙,拉弦儿的吹笛儿的,打镲敲锣,甚至还会有唱的,一般唱的也是豫剧。
最是吹喇叭班子展现才能的时候,吹《百鸟朝凤》,吹《二八板》,会用大小唢呐模仿戏台子上的唱。
大家听着热闹,会发一声喊,叫一声好,还会有掌声。

吹喇叭的还有一项重要职责是接客kei,普通亲戚直接。
接后吹着喇叭引导着进家。
娘家人是重客kei,大孝子领着到村头接,当然是吹喇叭的开道。
孝子们行了拜礼,然后回身,吹喇叭的领着回家。
孝子们一路伴随着喇叭声哭着回家。

午饭后,要出殡了,要把亡人从家里抬出去,抬到地里去埋了。
出殡前,亲人要行奠拜礼,俗称烧纸。
行礼前,执事者喊“来的kei客,准备行礼了”,来行礼的人在院子里面依次站好,执事的会根据来行礼的亲疏远近决定先后行礼,城西是从娘家人开始,而城东是:逝者是男的从外甥开始,女的从娘家开始。
喇叭声响起,在大执事的招呼下,一波又一波的进行。
跪拜,是一种最贵重的礼节,行礼时先要整冠弹尘,行礼者衣帽无论新旧,必须衣冠整齐,孝戴端正,忌袒胸露臂、歪戴帽子踢拉鞋。
丧事行礼时一般都是一揖一叩首为一个组合,什么七拜礼、九拜礼和二十四拜礼,都是由多个这样的组合而组成的。
供桌前一人陪奠两人拉客。
院子里面有很多围观者,随时对行礼者的表现进行评价,谁懂规矩,谁外行,他们都看的门清。
行礼过程中如果行礼者表现不好或者行礼出错会被笑话,甚至影响名誉。
跪拜礼仪在曹县保留至今是有地理、人文、社会等多因素的影响的,它并不是一个陋习,而此习俗会随着城镇化加快,生活环境的改变后逐渐的稀释。
跪拜礼仪在城市里相对较少,而在农村里较为常见。
这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但我们在获得较好的物质条件时,到处是钢筋混凝土的城市却少了很多的生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情味!

今年春天我随妻子参加妻舅的丧礼。
目睹土地庙的二表***行祭拜礼,至今想起仍落泪。
二表姐家本来就不富裕,二表***也是个本分人。
偏偏二表姐得了红斑狼疮,到处治疗,还是不见轻。
前年病的实在厉害了,也真没钱治了。
村里人给她捐了款,还进行了水滴筹,还是没有挽救一命。
撇下7岁的小儿和上高三的儿子。
可想而知,表***这两年日子是怎么过得。
当喇叭声响起,当执事喊“kei吊孝预备香酒”,表***领着两个孩子行礼,两个孩子就开始大声哭“姥爷啊姥爷”,表***也哭“大爷啊大爷”,伴随着哀乐和表***和孩子哭声,周围的亲戚、邻居以及看热闹的无不动容,最后竟然都哭了,行礼结束,哭声一片,就连大执事都两眼泪汪汪。

当儿女的,在这个时候才会真正感觉到死去的父母再也没有了,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了父母,想起父母种种的好,会愧疚父母在世时自己的不敬与不孝,想起从小到大跟随父母长大的种种,父母要走了,真的要走了,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了,这时有发自心底的悲痛,哀嚎震天。

送葬的队伍从村子里出来,一路撒着纸钱。
哭声哀哀,唢呐声最是响亮。
很悲凉的响亮。
一般吹的曲子都是《拿天鹅》,像是对亡人的催促和劝说,走吧,走吧,到那边去吧,不要留恋了。
走吧,走吧,总是有生有死,你这一辈子过完了。
走吧,走吧,风风光光走吧。
走吧走吧,别在村子里了,满堂儿孙不要留恋了,去到野地里去吧。
你看多少人都到那边去了,你的多少亲人朋友都在那里等着你呢,你去吧。
或许,唢呐声里,那一缕孤独的灵魂在空中飘荡,看看村庄,看看野地,看看下面送葬的人群,也有几分不舍。

曹县的乡村里,多少人这最后一程,都是吹喇叭吹响器的人陪伴着走过的。

吹喇叭吹响器的,功德大矣!

图片来自网络。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