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转身,所见皆美。走在常州市天宁区青龙街道青龙苑北区小区内,你会被一方方“微风景”吸引,这里不仅有精心点缀的小创意,更已成为了社区居民的“议事小院”。它们曾经是小区里的闲置空间,近年来社区聚焦居民“急难愁盼”问题,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通过小尺度、渐进式改造,为居民群众构建起了具有文化特色、多样、宜居的生活和治理空间。
细致,坚持问“需”于民
青龙苑北区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安置小区。如何让社区的闲置空间更好服务白天经常下楼活动的老年人?这个问题一直是社区党总支关注和思考的重点。在微网格管理下,党总支组织“网格长+志愿者”队伍开展了细致的前期调研、走访入户,了解到社区老年人对改造环境和参与社区治理都有明显的需求,于是对137幢北面绿化杂乱的闲置空间进行了改造,并由居民参与后期运营维护。这个新诞生的“议事小院”集休闲、议事、娱乐为一体,体现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民意得到充分展示的生动体现。
校社共建认养花圃
景致,注重美“颜”出圈
“我以前觉得安置小区很多改造都是比较单调的,但我们这里更注重美的感受,毕竟很多老年人都喜欢绿葱葱的样子,很有生命力的感觉。”小区居民李阿姨如是介绍。社区坚持在不破坏原地绿化的原则上进行了改造,用微巧思使其焕发更大的生机。党总支牵头联系了辖区内青龙实验小学,将社区空间运营计划与学校的劳技、实践等课程进行了融合与共建并认养花圃,组织学生开展“青春行动,社区有我——青少年花园改造计划”等活动,方便后期维护的同时培养青少年保护环境、生态发展的良好理念。有“颜”更有“才”,微改造让这一方小空间实现了生态与人文的相辅相成,从而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议事角
精致,追求寓“教”于乐
“板凳联席会议”是这个“议事小院”经常开展的项目之一。社区将议事、征求民意的阵地从课堂转移到现场,针对居民提出的诉求,及时商量、共同提出解决方案。在此期间一批热心居民也逐步涌现出来,并成立了“好邻里”志愿者服务队,引导更多居民走出家门,激发社区自治活力。作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试点,社区着重结合精神康复学员户外活动的需求和绿植养护的爱好,联合专业老师、社工积极打造“德康花园2.0”项目,让学员开展体育锻炼、花木认养等活动,逐步实现与居民的共融;同时联动老街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能人一同带领居民建设共享空间站,共享坐垫、种子和广场卫生工具,实现真正的“寓教于乐”。(作者:蒋依媛 戴华香)
本文来自【常州日报-常州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