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居的门面装饰文化(潮汕门楼门匾民居大门)

陈卓坤

中国地方建筑灿若星河,各具特色,潮汕民居便是这星河中的一颗璀璨明星,素有“京都帝王府,潮汕百姓家”、“潮州厝,皇宫起”之说。
而门楼是建筑物的一个“窗口”。
与其他地区民居风格比较,潮汕民居的门楼装饰性很强。
潮汕人的性格里有喜欢炫耀的一面,反映在建筑外观上就是十分注重门面。
门面装饰自成文化一“景”。

潮汕民居门楼方位一般取朝南偏东,以南为主。
因为潮汕滨临南海,大门朝南,冬可挡严寒北风,夏则可受凉爽南风。
潮人对门楼风水甚为讲究。
凡大门均要避开巷道口,不仅是为了避开喧嚣,而且导入一层吉凶祸福的玄学理论。
因堪舆学中认为,大门为气口,应位于本宅的吉方且要避凶迎吉,这样才能导吉气入宅。
而宅前不宜有大水直冲,故“立门前不宜见街口”。
若偶尔有的大门难以躲开巷口,则立照壁或屏风对住巷口,以取得空间曲折幽致效果,达到避凶目的。
各宅大门相互错开,互不干扰,以达到视线隐蔽,追求私密和宁静。
大门所面对的墙,有的作为照壁,并赋以吉祥的题材装饰(如麒麟照壁),有出门见喜之意,比如今潮州甲第巷的蔡厝祠。
大门一般都没贴门神,而是左面写“神荼”,右面写“郁垒”,含避邪之意。

潮汕民居的门面装饰文化(潮汕门楼门匾民居大门) 建筑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由于大门是宅院出入口,是宅院内外空间的分隔标志,故潮人对大门赋予重点装饰和艺术处理。
宅门的大小、门槛的高低,装饰的繁简直接反映出家族身份地位的高低,故均不惜资财,从选料、工艺、式样等都尽力经营。
一般祠堂、豪宅的门楼多用三间,柱子高昂挺拔,上多用斗拱梁架之类,常有石雕装饰;四周墙壁多数刻有名家题写的对联石刻或是以花鸟虫鱼、人物故事等为内容的石雕挂屏,如今陈慈黉故居里众多门楼装饰;门楼顶部饰以潮汕嵌瓷,花鸟虫鱼,人物故事,琳琅满目;大门左右还常设石鼓、石狮相衬,用以祈福避邪。
有些宗祠、家庙门前还建有亭子、旗杆,均予精美装饰,使建筑物门前顿增华贵感,远远吸引着人们的目光,给人以舒美感。
它既有社会意义,反映出当时宅主的政治地位、文化修养和精神面貌,又具有审美情趣。

一般民居的门楼则多用一间,花岗岩石门框,木质漆门扇,花纹镂空,金粉浮雕,饰花鸟图案或“八卦图”(既可通风透气、遮挡路人视线,又可挡邪);门肚或石雕,或泥塑,或彩绘,各具姿态;门楼顶部也饰以潮汕嵌瓷,五彩缤纷。
这种华美艳丽的门面,具体体现了潮汕人民独具的审美品味和深厚的艺术积淀,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特别值得一提,最能体现宅主的地位和文化取向的是门楼上方突出的门匾字。
这些门匾字楷、草、行、篆、隶等字体应有尽有,各具姿态,蔚为壮观。
门匾字是依据主人(或祖先)的地位来书写。
祖先或本人当过官或考中科名的,则写“将军第”、“太史第”、“大夫第”、“骑蔚第”、“观察第”、“通奉第”、“资政第”、“方伯第”(明清称布政使为方伯)、“进士第”、“探花府”、“解元第”等;家族人才辈出,代代出有作为、有文化的人士,则写“儒林第”;普通百姓只求身体长寿、与人为善、一家和顺、住宅吉祥,于是就在门匾上写“寿里”、“仁里”、“居安”等字。
有些人家为让人们知道其姓氏以及家族的根源或发源地,便在门楼的牌匾上赫然刻着诸如“颍川旧家”或“颍川世泽”表明其姓陈,“九牧世家”表明姓林,“江夏世家”表明姓黄,“高阳世家”表明姓许等姓氏门匾,表达各姓潮人对故土的怀念并凝聚族人的寻根情结。

潮汕民居门匾字大多出自名人名家之手,如澄海隆都镇陇美乡的“黄氏家第”(俗称“状元先生第”)出自潮州文状元林大钦之手(落款为“门人林大钦题”);潮安庵埠镇官路村的“张氏家庙”四字墨宝,出自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之手(其落款为“赐进士出身资善大夫兵部尚书门下眷生东涯万达拜书”);潮安龙湖的“许氏宗祠”四字门匾为明代潮州大儒书法家吴殿邦所书等。
这些出自名家名人手的门匾字,是十分珍贵的墨宝,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艺术价值,值得认真保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