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工牌,大家并不陌生,这个挂在办公室工位上的小小的一块牌子,上面写明员工部门和姓名,既是员工身份的显示,也是员工主体的表达。在工牌上“整活儿”,给工牌带来新的创意和内容,如同给工牌增添了新的“自我介绍”,展露更多希望展示真实自我的努力。相较于传统规范、机械的工牌,“疯感工牌”透露着更开放、更活泼、更具创意的职场表达——紧张忙碌和格式化般的工作与职场人渴望的“自我”并非天然相悖。而当同事们面对这些梗味十足的工牌时,还可能会心一笑,增强同事之间的理解和配合,成为跨部门、跨业务沟通时化解尴尬的“破冰”神器。
其实,近年来,人们对这种职场的情绪表达并不陌生。有人在服装穿搭上“做文章”,以职场比丑穿搭为乐,引发社交平台上的穿搭模仿潮;有人在水果上“玩创意”,寓意“有财发”的油菜花、别名“禁止焦虑”的小米蕉等走红,赋予了水果新的情绪价值;还有人对着每日相处时间最长的工位煞费苦心,与笔筒、绿植、文件夹传统“三件套”告别,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加舒适、愉悦的工作环境。年轻人之所以热衷各种职场“新玩法”,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职场人需要释放压力、调节情绪,而这种幽默的方式恰恰是他们进行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有人将“疯感工牌”与整顿职场挂钩,视为年轻人对职场文化的不满,这显然不宜一概而论。“它就像生活的调味剂,疲惫的时候,看到它就莫名地放松。”更多的时候,“疯感工牌”只是一种情绪表达方式,而对于这种表达方式,也无需太较真。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出于情感、社交需求还是对自我的补偿,类似“疯感工牌”物件的“电子布洛芬”都承载着年轻人努力生活、寻求美好的愿望。另一方面,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长起来的“00后”年轻人,在职场中展现出特有的职业理念、职业方式和职业行为,也给职场带来了一股犀利而清新的职场画风,重新塑造着职场生态。
在互联网场域内,类似“疯感工牌”的爆款可能随时会被更新、替代。对这些无伤大雅的职场创意,我们不妨少些干预、多些理解。同时,也希望他们打破传统职场的条条框框,用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魏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