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中国技协·超级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技能大赛”在成都举行,成都第一骨科医院修复重建外科团队荣获大赛团体二等奖,位于全省参赛队伍第一位。
这是怎样的一个团队?今日,我们一起探访成都第一骨科医院修复重建外科。
一场车祸 打响左腿“保卫战”
当今,各种高能量创伤如车祸、工伤、高处坠落等时有发生,往往造成可怕的后果。但成都第一骨科医院修复重建外科一直在挑战医学高度,科室带头人周盟森说:“‘粉身碎骨’也不怕,我们有技术和能力来解决。”
今年5月,一场发生在甘孜州炉霍县的车祸,让30多岁的交警刘刚(化名)受伤严重。由于当地医疗条件受限,加上炉霍县自2015年便开始与成都第一骨科医院开启对口支援工作,便第一时间决定将小刘送到成都进行救治。
“接到通知的时候,我们就迅速开始与当地医院对接,了解受伤情况,叮嘱转运注意事项,进行接诊准备。”周盟森回忆道,在经过8个小时等待后,刘刚警官于受伤当天傍晚接近7点到达了医院急诊室。“伤者脸色苍白,左腿两端完整,但小腿中段肌肉几乎呈烂肉状态,脚掌也几乎没有血色,相连的部分也不多。”
创伤救治的黄金时间为受伤后1小时,转运途中已经耽搁了很长时间,到了医院后,一切变得更加紧迫起来。
查看伤情和生命体征,多科室团队快速讨论制定手术方案。与此同时,拍片、心电图、上仪器……各种检查在45分钟内全部完成,随后刘刚被推进了手术室。经过近8小时的手术,刘刚的左腿奇迹般地保住了。
“警官还年轻,所以我们想尽最大努力保住他的腿。”周盟森介绍道,在耗时2小时清除掉创面污染严重的软组织(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神经、血管)后,发现刘刚左腿很多骨组织和软组织缺损严重,决定进行对伤腿进行短缩再植。
“保肢手术最主要的是连接左腿血管,重建血运,这是最关键的精细活。”在血管吻合中,主刀医生需要在显微镜下,用比头发丝还细两三倍的缝合线,将血管等逐一缝合。尤其是静脉血管,不仅细微,还薄、脆,没有弹性,缝合难度大。
保肢手术后,刘刚的左腿比右腿短了13-14厘米。但保肢成功才是第一步,因为伤腿缺血时间过长,刘刚还需要在后续治疗中,清除坏死肌肉防止感染,再对缺损皮肤进行植皮,随后清理并重新固定骨头断端。
“目前刘刚在恢复期,回家休养2-3个月后,再回来换支架,实施骨延长手术。”周盟森称,通过3-5个月的骨延长手术,不断刺激机体组织,使截骨间隙形成新骨,达到骨再生的效果。“最终会让‘消失’的14厘米重新长回来,待延长的骨质硬化后,刘刚便和正常人一般无异。”
“足趾搬家” 残缺食指神奇“复活”
“周医生,你看我的手,现在伸手握拳都可以很轻松了……”7月4日上午,周盟森的微信收到了一段***。***里,一位男子重复着抓握的动作。
***中的男子名叫李建(化名),今年40多岁。20年前,李建在广州打工时,因为操作机器导致右手食指和中指“末节缺损”。虽然手指末节缺损对手部功能影响不大,但由于异常明显,不美观,给伤者造成了一定心理负担。李建便是这样,对于自身这20年的“缺陷”耿耿于怀。
2个月前,李建慕名来到成都第一骨科医院(青羊区医疗中心医院),通过“指尖美学再造”,让右手食指和中指得到了“重生”。
“手指再造是手术难度最高、手术过程最精细的外科手术之一。”周盟森介绍道,传统的手指再造技术以功能性再造为主,对于指体的少许组织缺损,尤其是功能相对次要的食、中、环和小指,往往采用皮瓣覆盖保留指体长度的方式来处置,病人不仅使用体验很差,外观也很差,容易加重患者的自卑心理。而指尖美学再造是在再造术理念的基础上,利用拇趾甲皮瓣来修复手指,以达到外观基本接近正常手指的目的,并能够做到“精准修复,缺多少补多少,以相同组织修复相同组织”。
“简单说来,就是通过脚趾‘搬家’,移植到手指上。”李建的手术,就是在大脚趾和二脚趾上,分别截取部分,组合再造移植到手指上,最终达到目的。
“脚趾搬家”听起来简单,其实手术难度并不小。据周盟森介绍,需要将患者手指瘢痕全部切除之后再把残端的神经找出来,让它们可以突破阻碍,重新往远端延伸生长。其难度在于取材和缝合血管,从脚上取材,既不能多,也不能少,且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缝合血管能够通血,还要吻合神经、肌腱,同时兼顾手指外观,每一道都是难关。“神经血管吻合是很关键的一步,这一部分决定术后手指的灵活度与精确的感觉。”
其次就是指腹的伤口对合。整形外科手术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走直线,而是需要把各个切口设计成锯齿型,并精准计算组织量,才能实现完美匹配。“我们的手术方式,就是让伤口愈合后几乎看不出来患者的手指来自脚趾,这个技术听起来简单,但操作起来其实很难,医生团队的经验和技术很重要。”
团队合作 尽其所能让患者满意而归
一例高难度手术的成功,靠的不仅仅是一个医生的努力,需要的是多科团队的通力合作。同样,一个科室的建设,不单单依靠一两个专家,需要的是团队专家,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据悉,周盟森所在的修复重建科,是涉及创伤、矫形、组织修复等多领域的专科,也是医院的重点科室。医疗团队由骨科、创伤外科、显微外科、手足外科的老中青年专家组成,不仅有知名度较高的专家教授,也有很多有想法的年轻医生,临床经验和理论基础十分扎实和丰富。
目前,科室有床位35张,现有教授1名,高级职称人员2名,中级职称人员1名,初级职称人员4名,具有硕士以上学历7人。医院先后派出医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手外科中心、北京积水潭医院、湖南省肿瘤医院等国内著名医院进修学习,国内知名专家定期来院交流互动。每年开展大量手术,不断创新显微修复重建外科技术。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该科室接诊病人1300多人,手术台次1200余次,其中断指再植280多例;断肢再植10多例;手指再造30多例;游离皮瓣120多例;带蒂轴型血管皮瓣80多例;骨髓炎40多例;其他近600例。
打开周盟森电脑上的患者就诊系统,里面不乏外地慕名而来的患者,这其中有亲人朋友口口相传的患者,也有通过医联体医院推荐而来。而且从住院患者的口中,常能听到对医生、科室、医院的不少称赞,这也说明了科室专业技术水平的毋庸置疑。
周盟森介绍,为了提高专业技术,除了医院外派学习进修的机会外,科室医生们每天都会集体对术前方案、手术效果进行评估,还设置了固定的全科业务学习内容。他们秉持“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信念,靠着日积月累的磨砺,精益求精,不断挑战高难度、复杂性外科手术,不断勇攀创伤救治高峰。
“这个专业既是一门严谨的临床医学,又是一门有情怀的艺术,因为我们既要修‘形’,解除患者伤痛,修复缺失的外观;又要修‘心’,疗愈患者的心理创伤,重塑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希望。”周盟森称,作为一个“24小时连轴转”的专业,他们常常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所做的不仅是救命,更是“改命”,这也是他们坚守的价值所在。
“只要真心实意为他们着想,患者和家属是会感受到的”。周盟森笑着说,希望修复重建外科能继续发挥科室优势,越来越好,尽其所能让闻“声”而至、慕“名”而来的患者都满意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