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天府第一路”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规划修建
跨越50后、60后直到90后、00后
整整六代人的记忆
24张照片
记录成都城市中轴线前世今生
1951年
成都对当时市中心皇城坝区域进行改造
形成800米长的人民南路一段
1951年的国庆活动,举行地点为当时的皇城坝、如今的天府广场。姬勇图
1955年12月20日
国家建设委员会正式批准了《成都市总体规划》
该规划提出打通贯穿城市南北的人民路
——南达火车南站,北至火车北站
人民南路的规划定位
也由此确定了成都最早的城市结构
1954年《成都市总体规划》。成都方志/图
1958年,人民路正式开建
当年修建人民南路之时
时任市长米建书和分管城建的副市长李劼人
力排众议,坚持要有远见,不能太窄
要向巴黎香榭丽舍大道看齐
终于修成了宽度为70米的大街
人民南路。陈德龙/摄
从1958年开始修建的
实际是今天的人民南路二段和三段
初建时组织了大量义务劳动大军
而其中又以青年人居多
所以当时曾将今天的人民南路二段命名为“共青路”
因今天人民南路三段穿过了当时的四川医学院
并从南虹游泳池旁边通过
所以曾经命名为“南虹路”
50年代,成都人民南路上的四川剧场
人民南路最早的部分
北起市中心的皇城南门(今天府广场)
南至现今火车南站区域
全长5.5公里,分一到四段——
一段:北起天府广场,南至红照壁
二段:北起红照壁,南至锦江大桥
三段:北起锦江大桥,南至南一环(跳伞塔路口)
四段:北起南一环,南至火车南站
50年代的人民南路。陈德龙/摄(市住建局提供)
谈起人民南路的景观,就不能不提
“天府第一路”最为重要的节点——天府广场
上世纪70年代
成都在调整总体规划中
修改了中心广场规划
四周为道路围绕的中心广场
并考虑为绿化广场,并有了大喷水池
上世纪70年代初的天府广场。陈德龙/摄(市住建局提供)
1978年的人民南路。成都方志/图
上世纪80年代
人民南路高层建筑还非常少
80年代初人民南路(市住建局提供)
路上的机动车也不多
倒是道路两侧竖立的雪松和玉兰灯
成为几代成都人的记忆……
80年代的人民南路。陈德龙/摄(市住建局提供)
80年代的人民南路。出目里利吕井/图
成都市中区鸟瞰
宽阔的人民南路宛如城市动脉
80年代初的人民南路。陈德龙/摄(市住建局提供)
80年代
人民南路上留下的彩色印记
1982年锦江大桥一角。郭晓明/摄 (市住建局提供)
1984年的人民南路。成都方志/图
上世纪90年代末
天府广场扩建规模
经过这次改造,多了一个巨大的草坪
天府广场开始真正成为市民集中休闲的场所
1997年的人民南路。严永聪/摄
2004年的天府广场 摄影:陈德龙(市住建局提供)
2002年
为了人民南路继续向南延伸
火车南站跨线桥修建
顶部以金沙太阳神鸟图案为标志
是目前成都最有代表性的立交桥——天府立交
天府立交(市住建局提供)
2011年6月
天府广场再次启动改造
原本椭圆形的中心广场要变成圆形结构
更加符合“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
当年10月国庆节前
“整容”后的天府广场以崭新面貌示人
2017年的天府广场。张盛/摄(市住建局提供)
2018年的天府广场。汤宏炜/摄(市住建局提供)
2015年天府大道南延线南贯通
27公里长,主道双向8车道
是成都“百里城市中轴”中
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府大道(市住建局提供)
如今的人民南路
地面上不仅车水马龙
地下还有成都首条、南北向骨干
——地铁线路1号线
2015年的人民南路。严永聪/摄
随着二环路、三环路等
重要环线道路的相继建成
人民南路在与其相交的节点上
陆续建设了功能强大的立交桥
二环路人南立交。阿光/摄(市住建局提供)
人民南路是一条文化轴
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在人民南路修建之初
被道路一分为二
这个百年学府至今仍滋养着莘莘学子
四川大学华西钟楼。周孟棋/摄
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博物馆……
一批重量级文化设施
以崭新的身姿跃然矗立天府广场
延续着千年文脉
位于天府广场的四川省图书馆 。ICY©一筑一事/摄 (市住建局提供)
人民南路也是一条经济轴
沿线规划建设了一批地标性建筑
而沿着天府大道南延线探寻
正是成都发展变化最快的区域之一
……
天府大道(市住建局提供)
中轴线是一个城市的龙骨和脊梁
这不仅仅是一条路
它引领成都通向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路径
成都之轴将在历史的滔滔长河中
继续璀璨的传奇……
综合:成都日报锦观、封面等
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