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进阶的我们传统木塔vs一直在新手村练级的日本木塔

来说说两国是怎么出现这种差异的。
塔最早是印度传过来供奉用的,并不需要上人。
但后来我们这边使用需求变了,咱要登塔,于是推动了技术的重大革新。
可上人版2.0来了。
最早有记载的是6世纪初北魏的永宁寺塔不仅上人了,还被我们干到了136米高。
之后没多久木塔技术就传到了日本。

按说那会市面上已经有了最新款2.0,当然1.0不上人版也并没有下架。
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只学了1.0,并且千年过去了,他们还在新手村刷怪练级。
坚持1.0版本,不抛弃不放弃,持续深耕,导致他们的木塔不仅一直不能上人,尺寸上也没什么突破。

咱举例看看内部结构的差异。
日本法隆寺五重塔,上一层的承重构件直接压在了下一层的屋顶上,自然稳定性就不太好。
塔的中心是一根粗木柱,想象大树的主干,它通过上部的摆动消解了大风或地震带来的水平方向的作用力。

持续进阶的我们传统木塔vs一直在新手村练级的日本木塔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再看看我们的2.0版,拿应县木塔举例,它是世界上现存的最高最早的纯木阁楼式建筑。
它每层活动区域的下面有一层看不见的暗层,这个暗层由密度很高的梁架和斜撑组成,极大地强化了结构的稳定性和楼面的承重能力。

最后无意中看到有篇文章说并非所有的日本木塔都不能上人,这和我查到的文献说法不一致。
结果文章里说的楼梯就长这样,本人粗鄙地猜测这是给检修用的,谁家建筑爬着游览?建筑术语里的"不可上人屋面",不是指的是这个地儿一个人都上不去,指的是这个地儿不是给普罗大众日常活动待的,但进入频次不高的检修人员可以有。

有没有小伙伴知道是怎么回事?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