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老人成为店口公社上二大队五金厂的一名供销员,可以说,是店口的第一代“跑外佬”。他们需要去全国各个城市推销五金产品。坐车烦、难是那个年代的“跑外佬”共同的记忆。
他说,那时候店口还没有汽车站、火车站,邻镇湄池才有一个火车站,而且火车速度慢,车次少,设备也很差。如果要去上海,他们要先步行去湄池,一般早上从家里出发,中午才能到火车站,晚上11点才能抵达上海。“现在不管高铁还是自驾,一天都能玩一个来回了!
”
老人还提到,他还曾负责公社煤炭、焦炭的采购。当时外地的焦炭、煤炭无法直接运到店口,需要先卸载在绍兴,然后通过独轮车,跑三十多里的路,将焦炭一车车运回店口。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是拖拉机运输了。上世纪90年代,店口开始铺修公路,运煤就很方便了,货车直接就能开进店口。“时代变得太快了!
”陈耕野感叹,如果新中国成立70年,一定要一个方面来代表,一定是出行!

出行的便捷,似乎是读者们最直观的感受。81岁的袁水泉老人,不会整微信,他特意写了一封信给本报。他说,曾经从诸暨到杭州需要坐五六个小时的火车,现在只要20多分钟就行。从狭窄坑洼的石子路到高等级公路,从过去出行靠双脚到现在的村村通城乡公交,交通的70年发展,就是改革开放、祖国繁荣富强的局部缩影。
还有85岁的黄仕根老人来提供线索,说他搜集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刊载历年全国两会的发布以及国家重大成就和重大事件的报纸,迄今已存有2万余张,他认为报纸的内容最能反映70年的伟大变迁!
4月11日,本报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专栏,以寻找高质量发展的诸暨力量之名,向市民公开征集线索。截至昨天下午2点,共有120多名读者通过微信小程序“诸暨报料台”、诸暨日报报料热线、微博以及写信的方式,给本报提供线索。
下阶段,本报将根据整理、归并读者提供的信息,开展系列大型全媒体采访行动,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