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新竣工、新投产工业项目看大运城工业高质量发展态势(亿元项目工业高质量发展)

——从今年新竣工、新投产的工业项目看运城工业高质量发展态势

运城日报 陈永年

12月5日、6日,市委、市政府组织市县两级干部对今年新竣工、新投产的工业转型项目投产达效情况进行了现场观摩。
一天半的时间,观摩团深入闻喜、新绛、稷山、河津、永济以及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实地观摩了13家工业企业。

从今年新竣工、新投产工业项目看大运城工业高质量发展态势(亿元项目工业高质量发展)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深入得越扎实,对运城工业两年多的发展认识得就越清楚;了解得越翔实,对运城工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就越明晰。
从“三个发展计划”到“3515重大工程项目”,从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到新兴产业蓄势待发,从内部循环“吃干榨尽”到区域产业“合纵连横”……运城工业正在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着历史性变革。
从这些转型项目中,我们看到了运城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市委书记刘志宏在全市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指出:“两年多运城工业经济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三个发展计划’是立足运城产业基础、放大比较优势的顶层设计,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系统性工程,是打造先进制造业亮点、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我们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锲而不舍抓下去。

 大运汽车一名员工在生产线上忙碌  陈永年 摄

“印染”重建搬迁 “高炉”升级改造

传统产业“腾笼换鸟”

纺织印染曾经是永济市的传统优势项目,“永纺”也曾是一代人的深刻记忆。
但后来随着市场的变化,“永纺”渐渐被人们淡忘。
如今,永济凯通印染正试图担起永济纺织印染产业重兴的使命。

观摩时,永济凯通印染年产5000万米印染生产线项目整体搬迁提升改造项目正在进行试生产。
该项目总投资3亿元,一期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已完成投资1.4亿元,项目共占地110亩,建设3条联合生产线、5条染色生产线。

凯通印染董事长杨建桥说:“改造提升的最大亮点,在于企业关键设备智能化率及制造过程数控化度达到90%,生产效率提高70%,人员减少30%,能源利用率提高20%,运营成本降低30%,年产值可达6亿元,实现利税3000万元。

在该公司的智能指挥中心看到,在一个占据一面墙的大屏上,机台名称、日产量、月产量、设备运行时长、设备开机率、备件库存预警、水量、电量、气量、销售情况等等参数、指标详细清楚,一目了然。
通过这次重建搬迁和转型升级,永济凯通成为国内首家U字型印染工序大联机与印染生产数字化管控系统相结合的印染企业,成为行业内的标杆。

山西建龙实业有限公司新建的1680立方米高炉项目,同样属于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该项目是在公司淘汰现有2座630立方米高炉的基础上,通过减量置换来实施的。
项目总投资8.39亿元,于2018年10月动工,项目建成后将实现新增年销售收入33.63亿元,利税1.72亿元。
该项目设计产能为年产生铁190万吨,采用多项新装备、新工艺,节约用水,炉前环境友好,减少煤气排放,降低环境污染。

为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该项目建立集中管控大厅,运用热风炉智能燃烧、炉缸侵蚀监测、高炉布料模型监测、高炉炉顶打水等自动化系统,实现了生产组织调度一体化、工艺操作数字化、设备控制集中化、异常预警智能化和安全保障体系化的目标。

位于新绛县的山西至信宝能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实施了150万吨/年炭化室高度6.25米捣固焦化项目,配套190万吨/年干熄焦装置,利用焦炉煤气年产20万吨甲醇,目前已完成立项、环评、安评、土地、取水等手续。

该项目采用成熟炉型和先进工艺,焦炉生产实现了自动化,节省了三分之一的劳动力。
项目环保投入达到了3.6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5%以上,焦炉加罩回收烟气,煤场、焦场、输煤、输焦走廊全封闭,污水处理闭路循环零排放,烟气脱硫脱硝达到国家超低排放标准,可实现清洁生产。

该公司董事长信振宇介绍:“项目于2019年3月动工建设,目前土建基础工程已经完成,主要设备已经安装,预计2021年3月竣工投产。

作为运城工业重镇的河津市,可能会比其他县市面临着更大的转型升级压力。
该市坚持“一纲二化三集四为”(一纲即转型为纲,二化即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三集即集聚整合、集约利用、集群发展,四为即创新为上、改革为要、开放为先、环境为本)的发展思路,不断提升工业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推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2019年,河津实施传统产业改造类项目3个、新能源新材料类项目6个、资源综合利用环保类项目11个,2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2.6亿元。
2020年,该市又谋划传统产业改造类项目10个、新能源新材料类项目3个、资源综合利用环保类项目7个,总投资达到133.4亿元。
从投资额占比上看,传统产业占到了69%,新兴产业占到了21%,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占到了10%。

印染、炼铁、炼焦……这些人们印象中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如今正经过有针对性的转型升级,慢慢变得智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这些趋势性的转变,与我市在工业技术改造方面的大投入有着直接关系。
根据统计数字,2017年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46.5%,2018年增长31.6%,今年前三季度增长了19%。
两年多时间,我市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90亿元。

废渣变矿棉 废气再发电

内部循环“吃干榨尽”

去年一台,今年7月再一台,如今,山西建龙集团2×100MW煤气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已经全部投产运行。
现场一位工人介绍,发电所用的原料,就是以前当作废气排放污染环境、处理又耗费资金的钢铁冶炼副产品——煤气。
这个通过回收利用煤气,达到改善环境、降低成本、提高供电可靠性水平的项目,总投资5.81亿元,设计年发电量为16亿KWH,年可创效6.4亿元。

发电机组能量转化过程由气能转化成热能,由热能转化成动能,再由动能转化成电能。
项目采用锅炉智能燃烧、集中管理控制智能生产技术,具备完善的安防报警系统和可靠的联锁保护措施,确保了机组安全和经济稳定运行。
同时,项目还配套了国内先进的空气冷却系统和钠基干法脱硫环保设施,全面实现超低排放限值标准。

有着同样思路和做法的,还有山西东方资源发展有限公司。

该公司连续十余年为稷山县第一纳税大户,年产高碳锰铁55万吨,约占全国50%以上的市场份额,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高碳锰铁生产企业。

2017年,公司为彻底解决在高碳锰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排放问题,决定投资13.8亿元,新建年产48万吨的矿棉及其下游生产线项目。
目前,已建成4台电炉以及配套的8条矿棉生产线、4条吸音板生产线和1条吸音板精加工生产线。

矿棉又叫矿渣棉,是以冶金矿渣或粉煤灰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无机纤维材料。
其制品矿棉吸音板、矿棉保温板等材料,广泛应用于音乐厅、影剧院、会议室、歌舞厅以及噪声超标的厂房和大型公共建筑,是优良的隔热、保温、吸音材料。
该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增加工业总产值10亿元,实现利税1亿元,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500余个。
同时,还可将高碳锰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渣全部循环利用。

公司董事长薛永民介绍,公司始终把“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作为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选煤满足焦化生产,焦炭和烧结矿全部供给锰铁高炉使用,焦炉煤气和高炉煤气为自备电厂提供清洁能源,锰铁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废渣为矿棉生产提供原料,矿棉厂生产的矿棉50%以上供吸音板生产使用。
产业环环相连,副产品全部回收,工业废水全部闭路循环处理利用,形成了低成本、高效益、产业链条相互对接、运行过程低碳环保的生产经营格局。

钢铁深加工 发展钢结构

区域产业“合纵连横”

2017年,采访中国钢铁协会副会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时,让他对运城的钢铁产业提供建议,他极为明确地表示:“更新理念,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

他介绍,现在国家鼓励装配式建筑,最好的装配式建筑就是钢结构。
全球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能占百分之四五十,中国不到百分之十。
比起生产时高污染,建设和拆迁产生大量垃圾的混凝土,钢结构生产、建设都是绿色的,拆迁后还能回收再利用,优势明显。
同时,运城又有着以建龙集团为代表的众多钢铁公司,完全可以实现产业上下游的对接。

当随着观摩团来到位于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华兆东南(运城)绿色建筑集成有限公司,看到一眼看不到头的车间里正在加工的只能用庞大来形容的钢铁部件时,第一时间想起了李新创的建议。

华兆东南由山西运城建工集团与浙江东南网架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专业从事设计、制造、安装装配式住宅、多(超高)层钢结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厂房钢结构、绿色建材等。
公司斥资20亿元打造的“运城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将立足山西,辐射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年生产制造装配式钢结构10万吨,PC部品部件20万立方米,预计年产值达50亿元,实现税费2亿元,可带动千人就业。

同样看中了区域内产业配套优势的,还有新绛天地和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天地和公司系2018年开工并于当年投产的新型钢材产业链延伸企业,公司以高义钢铁、山西建龙生产的带钢为原材料进行钢铁压延及深加工,产品销往中南、西南、西北市场,实现钢铁深加工行业区域产业的平衡。
该项目总投资4.5亿元,2018年年底完成一期工程并投产达效,目前二期工程三线土建基础工程已完成,设备正在安装,预计2020年1月竣工投产。
投产达效后,精品镀锌板带、镀锌钢管年可生产70万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1.5亿元,实现利税20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500人。

在稷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西社园区,一个版面上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流程图,直观地呈现了园区的产业链现状。
灰色的是已有的项目,红色的是2019年建设的项目,蓝色的是2020年的新项目,黄色的是未来规划的项目。
从图上可以看出,该园区围绕着现有的东方、永祥、晋华3家公司250万吨焦炭产能,不断地建链、补链、强链,通过冶炼、煤化、粗苯3条链条向下游延伸。
以冶炼链条为例,焦炭被用于锰铁、铁、钢等生产,为了消化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锰渣和高炉煤气,园区2019年建设了3个项目,2020年又谋划建设3个新项目,加上远期规划的一个项目,最终让这些锰渣和高炉煤气充分利用,转化成下游的无机纤维、岩棉、发电等。

科学利用区域内的产业资源,不仅可以抱团抵御风险,还可以降本增效,实现集群式的发展。
正如市委书记刘志宏在全市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讲话:“一个企业短期内不可能发展成为千亿规模,但是围绕龙头企业,加强横向配套、纵向延伸就可以形成千亿的产业集群。
这是企业发展的规律,也是我们运城工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新能源汽车 锂电池隔膜

高新产业“蓄势待发”

汽车工业,作为现代工业的支柱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现代制造的水平。
值得庆幸的是,大运汽车近年来的异军突起,特别是在纯电动轻型客车及多用途乘用车领域上的发力,给了运城现代制造业更大的想象空间。

开过汽车的人很多,但真正进入汽车制造车间,能亲眼目睹生产过程的人,还是很少。
在大运新能源汽车生产车间观摩时,各种不知用途、数量巨大、线缆繁杂的机械臂林立,反而工人隔一段距离才能发现一个。
一排崭新的MPV、SUV电动汽车已经下线,在顶棚灯光的耀射下,熠熠发光。

正是看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大运汽车利用自身的技术与研发优势,在现有产能基础上,建设纯电动轻型客车及多用途乘用车项目,项目总投资25.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8.3亿元。
截至目前,涂装车间主体建设已基本完成,部分设备正在进厂安装调试,冲压、焊接车间正在进行钢结构主体建设,总装车间正在进行基础打桩。

如今,大运的SUV产品已完成公告申报及整车试制工作,首款SUV产品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MPV产品正在进行整车试制。
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形成年产2万辆纯电动轻型客车和年产10万辆纯电动多用途乘用车的生产能力,年均销售收入可达136亿元以上,年利税12.5亿元。

更重要的是,项目建成后还可形成龙头企业的产业集群带动作用,吸引电池、电机、电控、充电设施等一批关键、核心零部件优势企业投资建厂,形成1比3的产业带动效应,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以大运为依托成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总产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产业园区将会新增就业岗位10000余个,完全有可能把运城建成山西的汽车产业基地。

如果说大运新能源汽车属于本土企业的产业链延伸的话,那么位于永济的蓝科途锂电池隔膜项目就是高质量招商引资的成果了。

今年以来,面对工业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永济市进一歩加大工业转型力度,铝深加工业重点向高端铝材加工、新材料方向发展,机电制造业重点向轨道交通、风电研发维修、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方向发展。
其中,蓝科途锂电池隔膜项目就是新材料产业的代表。
该项目总投资8亿元,由国内唯一能够提供整套锂电池隔膜生产线设备的青岛中科华联投资建设。

据了解,锂电池的结构中,隔膜是关键的内层组件之一。
隔膜的性能直接影响着电池的容量、循环以及安全性能等特性。
简单地讲,所有的锂电池,决定充放电次数、容量甚至安全的,主要靠隔膜。

该项目拟在永济市建设8条生产线,建成后将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生产基地,年可产5亿平方米锂电池隔膜,年可新增产值20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
目前项目已完成4号厂房及供气管道等配套设施建设。
永济市工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本来两条生产线已经开始安装了,但因为厂家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又返回去进行更新,为的是保证投入生产的是最先进的设备。

通过此次观摩,与会人员近距离了解了全市工业两年多来的发展成果,切身感受到了运城工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效,增强了信心,鼓足了干劲。
特别是观摩之后召开的全市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深入研究了工业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突出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措施,这都将为今后一个时期运城工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市委书记刘志宏在会上指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是大运城建设的基础支撑,对增强市域经济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意义十分重大。
希望全市工业战线包括企业家在内,扛起使命,担当作为,奋力开启新时代运城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努力把运城建设成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