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30多年的修表匠(手艺从业消失多年钟表)

随着电子产品的出现,一些传统产品逐渐被淘汰,传统行业也日益凋零。
但是,在万全镇有一位手艺人仍然无法割舍心中的那份情怀,坚持做着他的钟表生意,他就是修表匠——杨淑军。

杨师傅,是一位干了30多年的修表匠。

一盏台灯,一张旧的不能再旧的写字台和各式各样杂乱摆放的小工具,55岁的杨师傅戴上放大镜,小心翼翼地拨弄着一块手表。
一块块停止走动的钟表,到他手里都能让时间重新“流动”。
37余年如一日,他“修复”着时间,也与钟表结下一生的情缘。

从业30多年的修表匠(手艺从业消失多年钟表)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回忆起钟表行业的历史变迁,杨师傅感慨不已,眼睛也亮了起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手表、收音机、自行车被称为“三大件”。
手表在那个年代可算是奢侈品了,到了七十年代末,手表逐渐普及,就像现在每个人都用手机一样,工薪阶层和生活条件好的农民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手表,钟表行当的生意更是红红火火。
杨师傅就是在那个时候踏入这一行的。

说起当初学艺,杨师傅也和很多艺人一样,不是自己情愿要学,而是让父亲“逼”上了这条路。
杨师傅的父亲杨明,绰号“杨大人”,也是一名修表匠,当时在全张家口修表行里也是数得上的师傅。
父亲为了让自己有个吃饭的本事,愣是把他从一个活泼好动的热血青年变成了一个沉稳的修表匠。

在有些人看来,修表就是拆拆装装、换换零件。
其实这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修表是一门精湛的手艺,既要心灵手巧,还要不断积累经验。
表小零件多,一个表大约有一百多个零件,当修表匠要记住钟表的每一个细小的结构,才能准确地判断表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杨师傅说,学徒的两年时间里,要天天练手练眼,由于是父亲教艺,当年可没少挨打。
从1982年开始学徒,到去供销社接班,再到自己单干,到现在一干就是37年。

然而行业兴衰是任何人都预测不来的,随着时代发展,手机普及了,戴表的人越来越少了,钟表业的衰落,修表匠的职业生涯也跟着跌宕起伏。
上世纪90年代末 BP机兴起,人们就很少配戴手表。
紧接着,手机也逐渐普及了,对钟表业再次冲击,钟表业衰落了,修表业也随之衰落。

修了20多年钟表的杨淑军生意愈发难做。
这时,有人劝他转行,但是杨淑军始终没有放弃他的修表行业,而是2007年去张家口市学了修手机的手艺,后来又添置了配钥匙、修小家电的设备,继续维持着他的修表生意。

现在杨师傅的一儿一女已经考上了大学,已不是那个为了生计而奔波的年代。
我问他,是什么让他把这个行业坚持了这么久,他说:“手表是有生命有灵魂的,一块手表寄托了主人的情感,每一块手表到了我这里就是一位‘病人’,我得想办法把它们看好,修好一块表就是给了它二次生命,我的心情当然也就好了,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多久都不会嫌久。

是啊,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多久都不会嫌久。
在他眼里,手表不仅是计时工具,更是对光阴的留恋对生活的热爱。

“消失”是一种社会现象,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每一种行业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而这些已经或正在消失的行业都曾经辉煌过、曾经陪伴人们成长,在怀念过去的时候它们时不时会从记忆中跳出,温暖着我们。

杨师傅给修好表后老大娘很满意

杨师傅在配钥匙

历史不只是文字记载的惊心动魄,也是最单纯美好的记忆。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