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大学新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转变,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学习生活方式、新的人际关系网,一年级学生很难适应。同时,新生入学后,自我观念也面临着新的冲击。
相关介绍问题:(一)失落心理
这是一种对自己某种行为后果或境遇与预期相差甚远而感到失望的一种消极心态。其产生与两种因素有关:
![大一新生为什么会出现心理问题 学类资讯 大一新生为什么会出现心理问题 学类资讯](http://www.laqxx.cn/zb_users/upload/2024/07/20240722060732172159965233289.jpeg)
1、感到学校或专业不理想
2、所上大学与理想中的大学差距太大
(二)间歇(放松)心理:过份放松与放任
高中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体验是学子们终生难忘的“黑色的6月”。经过3年超负荷的拼搏,使身心能量过度透支,入学后也难恢复。再加上老师、家长和朋友为了激励他们考上大学,运用“大学就是天堂”手段,使很多新生产生“进大学等于享受”的感觉,整天沉湎于交朋友,认老乡,玩游戏,看小说,谈恋爱等活动中,而无形中影响了学习和成长。因此作为新生要注意增强时间紧迫感,树立新的目标,以激发自己的内在动力。
(三)茫然心理
由目标缺乏所致,故也可称之为“目标缺乏症”。因为目标具有动力、导向和激励作用,中学阶段奋斗目标非常明确与强烈,即一切围绕高考而拼搏。面临严峻的升学压力,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是高效、专注、充实的,个体的潜能被最大限度的挖掘。考入大学后实现了目标,如不及时建构新的目标,就会导致目标丧失。有的新生入学初期新的人生目标尚未确立,出现目标的丢失和理想真空状态,动机缺乏,意志减退,导致行为懒散。因此作为新生,进大学后要注意重新定位自己,树立新的目标,作好规划,以在新的环境更好的发展自己。
(四)自卑心理
自卑(inferority)心理是由于比较自己与别人某一(些)方面进而产生己不如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自我评价偏低。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有很多种类,如成绩、能力、出生、外貌、气质、经济、社会地位、所在环境等。例如,大学生一般在高中阶段都属于学习上流者,有的是尖子生,得到的光环较多,经常被老师赞扬,自我感觉良好。进入高校后,却发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种学习和能力位置的重新排列造成很大的心理落差,由于对角色地位的变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准备,往往导致他们自我评价失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自卑的结果既可以使人沉沦,也可以导致补偿和超越。因此作为新生,要注意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不要陷入错误比较的痛苦之中而导致自卑,更要认清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长处,以长补短,以在新的环境建立新的自信。
(五)环境适应不良
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大学生的适应不良主要是后者,是指对大学生活和学习诸方面的不适应。诸如:想家,处理不好个人的生活事务,处理不好同学关系。许多新生不知自己该干什么、干什么好,不善于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导致焦虑、挫折、茫然和无聊的心态,有些同学甚至以过度的娱乐和恋爱来填补此阶段心灵的空虚。
大学生的适应期一般是半年左右,如果超过半年还是没有好转,那就要考虑向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