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过程中,园区注重做好产业服务工作,为企业提供“金融、人才、技术、创业、交流、政务”平台,提供“保姆式”服务,与园区企业共创共赢。
设立人大联络站和政协联络站,为企业开辟渠道反映问题。独特政策,优质环境,贴心服务,使园区越来越成为科技创新项目及华侨华人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
高端平台筑巢引凤贴心服务提质增效
![打造低碳产业硅谷(低碳园区总部创新企业) 汽修知识 打造低碳产业硅谷(低碳园区总部创新企业) 汽修知识](http://www.laqxx.cn/zb_users/upload/2024/07/20240722004954172158059423645.jpeg)
“创业选增城,梦圆侨梦苑。”广州增城低碳总部园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杨声霖,道出了低碳总部园结合增城独特政策扶持优势的侨梦苑分园的特色。
为了吸引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项目,低碳总部园推出“一企一策”的差异化优惠措施引进优质项目。
组建专业导师辅导团队,为企业提供商事登记、政策申报、高新认定、行业交流、沙龙讲座、产融对接、上市辅导、子女入学等“一站式”服务,形成“苗圃一孵化一加速”产业生态链,助推企业快速发展。
低碳总部园先后帮助10个项目分别入选广州市、增城区创新创业领军团队和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为企业申报获得600万元的创业扶持资金,还叠加享受2000平方米办公场地免租3年的优惠政策,切实将政府政策转化为支撑企业发展的硬核推动力。
低碳总部园还帮助超过30个项目申报侨梦苑创业人才的政策,让他们享受200-500平方米办公场地免租3年的优惠,以及获得一次性创业补助20万元的扶持。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商事办理的效率,园区联动市、区、镇设立了政务服务中心,让企业足不出园,即能完成注册变更、纳税申报等一系列手续。
高端平台筑巢引凤,贴心服务提质增效。截至目前统计,园区已经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200多人,其中华侨华人、港澳台、海归人才43人,博士及博士以上人才38人。
广东醇氢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是由留学日本国立农业大学的李华波博士创立的,在入驻园区后,该公司获得全方位的创业扶持以及办公室免租优惠,创业负担大幅减轻,入园第二年便实现千万元级别的产值实现了倍增。
搭建政企沟通桥梁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增城低碳总部园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规划和增城区建设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城区发展目标,以“绿色、创新、共享”为主题,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使命,重点发展数字经济、节能环保、大健康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产业集群基地。先后被认定为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广东省返乡创业人员创业示范基地、华侨华人创新创业集聚区(侨梦苑分园)、广州市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广州市绿色创新小镇、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广州市中小企业服务站等。被省、市、区政府列入重点建设项目。
为了更好地帮企业解决问题,园区还设立了增城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和政协委员联络站,“一对一”倾听企业心声,通过联络站这个高效的政企桥梁平台,积极听取社情民意,收集企业发展诉求,协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助推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发挥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作用,为创造增城区建设一流的营商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立足企业发展需要提升产业服务平台功能
杨声霖认为:“一个优良的创业就业生态环境,是我们能够提供给入驻企业最好的服务。”据介绍。园区通过整合资源、投入资金,不断提升软硬件配套设施。
在硬件方面,针对企业研发、检测、生产和总部办公等不同行业的需求,园区提供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厂房以及独立总部楼。早期入驻园区的创业项目可以享受办公场地的免租优惠;中期的企业可以选择现代化的智能制造高层产业大楼,满足企业对于生产性制造车间、研发实验室的需求;而对于成熟期总部龙头企业,园区可提供拥有独立产权的总部办公楼。
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园区低碳会展中心已正式投入使用,该中心设立大型同声传译会议厅、视频会议室、数码会议室、项目路演厅、贵宾会客厅、展览厅,可同时容纳超过1000人举行会议,为园区企业提供产品展示、项目路演、产品发布、行业高峰论坛举办等一系列服务。
而在软件方面,园区累计组织开展沙龙讲座、企业家交流会等各类活动100多场,服务人次超过10000人;组织产融对接、项目融资咨询40次以上,对外接待累计超过200次。
园区孵化培育了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现已引进企业500多家,其中,专精特新企业2家,在广东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3家,已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正在培育和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数2000多件。引入全省唯一国家级标准化中心:广州智慧家庭技术标准促进中心。
如今,低碳总部园已经成为汇聚科技创新人才的新高地。园区内创新创业热潮涌动,凭借多年园区成功运营经验,在新时代新兴产业发展的滚滚浪潮中,引领创新发展,积极打造企业创新创业梦想家园!
NEW ERA GUANGZHOU BUSINESS
策划、编辑 | 广州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研究院
作者 | 民研院研究员 道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