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文解字,不引经据典,不故弄玄虚,我喜欢用最直白的话来讲最简单的道理。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吾道甚易知、甚易行”。那么《道德经》的道和德指什么?听我讲,准没错!
打个比方:“道”就是我们修的道路——不过现在可以扩展到在天空开辟的飞行航道,在大海开辟的行船航道,甚至包括到达其它星球的宇宙航道。
那么“德”就是在道路上走。道路(航道)既然开辟出来了,一定是符合空间环境、自然条件和人类需要的实践产物,它一定是在当时条件下最符合自然规律的方案,所以在我们自己开辟的“道路”上走准没有错。“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迤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老子狠狠地批评了那些不好好在“大道”上走路的人,这些人就是“无德”。
那么,“道路”是怎样开辟出来的?当然不是随随便便开辟出来的,这里边有“门道儿”,门道儿在哪儿?需要我们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去探索、去发现、去实践,这个过程就是“道可道”。通过什么方法去探索、发现、实践呢?这个方法就是“名可名”,即发现宇宙世界的因果关系,构建可供人类利用的“认知逻辑”。你看我们现在地球上修了多少路?天空中、海洋上、宇宙空间开辟了多少航道呀!
好了,将以上比喻中的“道路”换成思想、观念、认知、科学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丰硕成果:“道”就是这些成果,“德”就是运用这些成果。好不好理解?
如果你是一位管理者(老子针对的是侯王君主圣人),把“道”换成你的管理思想、管理办法、管理制度,那么你把你的“道”运用于管理实践并取得成效,就是“德”。
“道和德”是《道德经》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道、德”,其它概念都会迎刃而解。比如“无为”,修路之前要搞设计,设计思想应该坚持什么?那不就是要考虑自然条件的因素,考虑出行方便的需要,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考虑施工技术难度,等等,不是说你想怎么修就怎么修。如果你非得想怎么修就怎么修,那就是“有为”。运用到政治治理中,你的“治理之道”怎么设计?那就是要坚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这就是“无为”的本义。比如我们现在常说的某某主义、某某思想、某某理论,虽然前边冠以伟人的名字,但他的主义、思想、理论是属于时代的产物,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实践经验的结果,这就是“无为”。传统解读把“无为”理解得太狭隘了,实质上是没有理解“道、德”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