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府道口铺龙头凤尾花竿舞年年舞出好心情

鲁西秧歌种类很多,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办事处高马村的龙头凤尾花竿舞就很有特色。

龙头凤尾花竿舞简称“打花竿”,道具主要是一根一米多长、龙头凤尾的花竿。
相传,打花竿最早是由明朝万历年间道口铺街道办事处高马村一高姓人首创的。
此人自幼父母双亡,靠乞食为生,后因首创此艺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子头,人称“高花竿”。
此艺在行乞人中迅速传播开来,他们结队求乞,在载歌载舞中为施舍者祝福祈寿,让施舍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既富有情趣又体面。
因这种活动为群众喜闻乐见,清代乾隆年间发展成为一种群众性的娱乐健身活动。
表演者拿花竿,随着鼓点的节拍,健步如飞,身腰轻扭,或刚或柔,妙趣横生,既自娱也娱人。
因花竿舞得好、曲儿唱得好,该村花竿队曾多次到堂邑县参加汇演。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民生活的殷实,该村群众自发组织了两支花竿队,多次参加市、区举办的民俗文艺汇演,并多次获奖受表彰。
近年来,道口铺街道办事处文化站,对龙头凤尾花竿舞进行了挖掘整理,积极保护。
2001年当地政府投资进行了专项调查整理扶持,使道口铺龙头凤尾花竿舞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了新的生机。
2002年5月,在中国江北水城(聊城)首届文化旅游节民间艺术展中,龙头凤尾花竿舞获银奖。
2006年2月,在聊城市民舞民乐比赛中,龙头凤尾花竿舞获三等奖。
摘自《聊城文化遗产大观》

延伸

东昌府道口铺龙头凤尾花竿舞年年舞出好心情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龙头凤尾花竿舞

年年舞出好心情

远近闻名的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高马村花竿舞,对当地百姓来说是一件宝贝。
花竿在演出时既是伴奏的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演员用肢体拍、弹、踢打花竿,既是演奏也是舞蹈。
多年来,龙头凤尾花竿舞几乎年年春节期间在该村及外地村庄演出,舞出了演员们的好心情。

花竿舞表演

花竿舞起来 踢打花样多

“正月里正月正,白马银枪小罗成;一十二岁登州打,打罢登州求秦琼。
”8月8日,63岁的龙头凤尾花竿舞18代传承人马庆法讲起花竿舞的故事,可谓绘声绘色。
花竿舞,全称是“龙头凤尾花竿舞”,道具主要是一根一米多长、龙头凤尾的花竿。
“龙凤是中华文化所独有的图腾崇拜,龙头凤尾花竿舞作为龙凤文化的载体,是图腾文化的生动演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道口铺街道办事处文化站站长郭丹龙说。
简易的花竿两头套上红绿绸子即可,复杂的龙头凤尾花竿像古代兵器的竹节鞭,由直径约3厘米、长1米左右的直木棍或竹竿制成。
花竿的两端各掏空3厘米,中间分隔3厘米用红漆涂圈。
在两端未挖的部位上镶上一根铜轴,铜轴上悬挂着十余枚铜钱(即清代方孔钱)。
这种龙头凤尾的花竿舞起来,声音响亮而动听。
打花竿分拍打、弹打(也称为碰打)、踢打三种形式。
拍打即用右手拍打花竿,这是最常用的演奏办法;弹打即通过身段的扭动或耸动和两腿的起落,用两胯、两肩、两膝去弹打花竿;踢打即用两脚踢打花竿。
踢打的花样很多,有内踢(用脚的内侧踢弹)、外踢(用脚的外侧踢弹)、前踢(用脚尖踢弹)、后踢(用脚后跟踢弹)、绞踢(两腿交叉,用其中的一只脚踢弹)等。
宁看光脊梁 不看花衣裳

正是龙头凤尾花竿舞所具有的活泼、健身、喜闻乐见的特点,当地百姓经常趁闲暇时玩耍。
开始演奏时,演员左手握住花竿的中节,先躬腰将竖立的花竿用力往地上连蹾两下,每下为一拍。
一是为观众行礼,二是宣告演出开始,三是为本场演出定下了拍节速度。
蹾完两下之后,演员后退一步将身站直,右手拍一下花竿的下稍,接着花竿的上稍趁势右移,演员右肩上耸,将落在肩头的花竿弹打出去。
这是打花竿的开头部分。
多数艺人都是按照这个规矩开演。
以后的打法可根据身段、步法的变化而变化。
具体情况可因人而异,随意而定。
马庆法介绍说,花竿舞演出一般分为两队,一队舞花竿,另一队手端一花篮,花篮用彩色纱布蒙上,上插花,下点蜡,夜间舞时,光亮剔透,煞是好看。
行进时,两队踩着欢快的鼓点,扭着腰肢,棍舞如花,彩灯如画,彩带飞扬,场面颇为壮美。
很久以前,高马村和附近的月河村一穷一富。
两村百姓都喜欢耍“龙头凤尾花竿舞”,较为富裕的月河村,演出时均穿上五颜六色的戏装,而穷一点的高马村技艺高,但买不起演出服装,只好光着脊梁上阵。
演出时,两村的演出队伍经常不期而遇。
没看过花竿舞的观众先是将月河村的场地围得水泄不通。
待耍起来后,大批观众又到高马村的场地前,细品花竿舞的独特魅力。
有人说,别看高马队光脊梁,但舞得好!
后来,“宁看高马的光脊梁,不看月河的花衣裳”的说法就流传开来了。

传承有脉络 常受邀演出

解放前后,高马花竿队曾多次到堂邑县参加汇演(当时叫过堂)。
因花竿舞得好、曲儿唱得好,上世纪80年代以后,高马村群众又自发组织了两支花竿队自娱自乐,多次参加市、区举办的民俗文艺汇演,并多次获奖受表彰。

花竿舞从第一代高花竿到第十五代的高凤山,到第十七代的马兆连,再到第十八代的马庆法和十九代的周荣华,耍花竿舞的均以中老年人为主。
“现在,为了不荒废这个高马村独有的艺术形式,演员们经常自发地聚在一起,每周定期演出。
况且高马村也有这个传统。
”马庆法说,不过,因为很多人平时都上班或者打工,参加演出的人不是太多,而且以老年人为主。
马庆法说,他曾多次带队参加活动,尤其是春节前后东昌府区和市里的活动,他们几乎年年参加,并且经常获奖。
在马庆法的记忆里,2017年元宵节期间,他们受邀到东昌府区郑家镇侯家村演出,村民们观看的热情很高,演员们演出的兴致特别好。
元宵节当天,演出队伍准备在本村演出。
岂料,侯家村专门派人来邀请他们再次去演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决定推迟本村的演出,再次到侯家村表演。
“这些活动在龙头凤尾花竿舞表演和传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庆法说,为了继续将龙头凤尾花竿舞传承下去,他经常受邀到外村演出,也时常接受企业的聘请演出。
挣来的费用除了给演员们开点工资外,还置办、更新了一些道具。
目前,他已找好了接班人,将平生所学传给了第十九代传人周荣华。
其实,尽管周荣华表演得非常好,但也已年过半百,还带着孙子辈的孩子,有时很难抽出时间。
马庆法表示,以前花竿舞的演出队伍最多时达40多人,目前高马村花竿舞的演出队伍20人左右。
他计划年底吸纳10名三四十岁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两三年后,再把十二三岁的小孩充实进来,“咱不能让老祖宗留下来的这门艺术失传了”。

来源:聊城头条(liaochengwanbao)聊城全媒体 陈金路

你花了 · 秒来阅读

点个【在看】叭!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