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遇谈三余勤读文言文翻译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董遇与哥哥季中投奔到段煨将军处,经常上山打柴卖钱维持生活,而每次上山打柴时董遇都带着书,有空闲就拿出书诵读,哥哥讥笑他,他也照样读书。董遇对《老子》做了详细研究,还为它作了注释;他对《左氏传》也下过功夫,甚至根据研究心得写成了《朱墨别异》。

附近的读书人想跟从董遇学习,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一定要先读百遍。”又说:“书读了上百遍后,它的意思自然就会明白。”请教的人说:“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冬天没农活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干活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阴雨天无法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董遇“三余”读书》原文

董遇谈三余勤读文言文翻译 学类资讯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魏略·董遇传》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董遇“三余”读书》一文出自《魏略·儒宗传·董遇》,为中国三国时代中记载魏国的史书,系曹魏郎中鱼豢私撰,《史通·古今正史》谓“魏时京兆鱼豢私撰《魏略》,事止明帝”。然据《三国志》卷4《三少帝纪》注引《魏略》记有嘉平六年(公元254年)九月司马师废少帝曹芳及郭太后议立平帝事甚详,则知《魏略》记事非只止于明帝,而是止于元帝时。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