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封神榜”时代的真相(封神榜商代易经商朝墓葬)

4月22日,第十一届春风悦读榜在杭州揭晓,白银图书奖(非虚构类)颁给了学者李硕《翦商:殷周之变和华夏新生》。

在这本书里,作者带我们走进商代,走进一段闻所未闻的历史。

“花开花落花开花落,悠悠岁月长长的河。
一个神话就是浪花一朵,一个神话就是泪珠儿一颗……”1990年,《封神榜》播出,电视剧改编自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傅艺伟、蓝天野、汤镇宗、达奇等人带观众认识了“炮烙之刑”“酒池肉林”“姜太公钓鱼”的商朝。
片头由谭咏麟和毛阿敏演唱的这首《神的传说》也留在了一代人的记忆里。

发现“封神榜”时代的真相(封神榜商代易经商朝墓葬)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封神榜》剧照

然而,商朝是这样的吗?李硕说,不是的,商朝是吃人的。

3000多年前的可怕场景

清代末年,河南发现了甲骨文。
大学者王国维认为这是2000年以来的中国学术最大发现之一。
与此同时,殷墟成千上万个墓葬发掘,与甲骨文相互印证。
一代代的学者不断研究,一个真实的商代渐渐露出了真实面目。

1959年,安阳市后冈遗址发掘了一座奇怪墓葬。
与其他方形的墓不同,这是一座水井形的墓穴,没有棺木,只有25具尸骨以及一些青铜器。
当时认为,这是一个贵族墓,可能因为墓主犯了罪,所以不能享受正常埋葬礼仪,但仍有24名奴隶和青铜器陪葬。

事情没结束,一年后,整理墓葬时发现,第一层没挖到底。
再往下半米,还有第二层,29具尸骨。
1977年第三次发掘,第三层19具。
三层一共73具。
研究人员才发现,这不是墓葬,是祭祀坑。

书中插图,后冈H10祭坑的第二层,29人的尸体。
(H代表灰坑,M代表墓葬,H10这是灰坑。

李硕用纪录片的笔触向我们描绘3000多年前的场景。
首先打一个坑,2.8米,坑壁光滑、坑底夯实,主祭者先铺一层小石子和沙土,再垫20多厘米的黄土,放入陶罐等炊具,“然后开始***”。

第一轮杀了19人。
根据检测,有青年男女,也有婴儿。
“身首完整的只有两具”,其余的要么被砍掉腿脚,要么被腰斩,“两名婴儿都只有头骨”。
根据尸骨摆放,可以看出杀戮是在坑外进行,然后尸体被扔进坑。

第一轮结束后,撒一层朱砂,然后填红褐色的土,半米多厚。
接着第二轮***,29人。
接着第三轮。
这不是简单的屠杀,因为主祭者的每个步骤都有条不紊,从修坑到尸体摆放、撒朱砂、填土、放入陶器、摆祭品,一步步很严谨,有一套严肃的流程。

《考古学报》1960年第一期,载有郭沫若《安阳圆坑墓中鼎铭考释》一文,是对改遗址最早的研究之一,他当时称之为“圆坑墓”。

综合前人的成果,李硕认为,这是一个祭祀坑,而且如此规模的杀戮可能来自商纣王的授意。

《翦商》一书以众多考古发现成果为材料,描绘了商文明中“人祭”的血腥。
商人将俘获的异族人、犯错的商人作为祭品,埋入地底下,献祭给神和祖先。
“翦商”二字则来自周文王的《易经》,含义是覆灭商朝。

书封面的“翦商”二字(甲骨文)

作为商朝统治下“周”部落的首领,周文王曾经是统治阶层的一员,参与过俘虏异族人。
直到他自己一度险些被用作祭品、儿子伯邑考被用作祭品,他决定覆灭商朝。
在他死后,儿子周武王完成了他的灭商事业。

学者李硕

周公的功绩

商朝的文明与西周之后3000年来的华夏文明很不一样,与战国之后的2000年来的中国更是判若云泥。
李硕在书中说,如果战国时代的孟子、荀子穿越到商朝,所见所闻会彻底颠覆他们的想象。
2000年来,从诸子百家到汉唐的经学家郑玄、孔颖达直到今天,我们对商代、对《易经》都存在误解。

商代的宗教文化下,“人祭”盛行。
他们不断向他们的神和祖先提供祭品,除了牛羊狗,还有大量的人,同时他们也吃人。
是不是不相信?李硕把考古现场图摆出来。

1984年,安阳市西北郊殷墟王陵区,一座小型贵族墓葬中发现了14枚成年人头骨,其中一颗放在铜甗(蒸锅)中。
这是偶然的吗?类似还有大量例子在。
1999年,在附近的刘家庄聚落,又一个贵族墓葬中,铜甗中一个少女头颅,研究骨头发现,它被蒸熟过……

很多考古报告中,陈述了一个个墓葬中骸骨的状况:被砍掉腿埋葬的、被活埋的、手被绑在背后埋葬的,头骨被砍掉埋葬的……越来越多的发现,让考古人员正视这一新认识。

商代与周的位置关系。
来自《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在描绘商代人祭制度之后,李硕把“武王伐纣”的意义提高到新层次。
历史课本上,我们知道“牧野之战”中,周武王击败商纣王,开启了西周的纪元。
更重要的是,作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彻底废除了商代“人祭”的文明,并抹除了与此相关的记录和历史记忆,从此“敬鬼神而远之”,不再有活人祭祀。

商周朝代更替中的文化革命,带来了华夏文明的新生,开启了一个新纪元,直到今天仍然在这一纪元里。
3000年前的周公希望把商文明的记忆彻底抹除,直到20世纪的我们重新挖出地底下商代人的文字和墓葬。

在10年前,还在清华读博士的李硕就写了一篇文章,《周灭商与华夏新生》,发表在《读库》上,在网上被转载。
10年之后,写完《南北战争三百年》《孔子大历史》等作品之后,他重新捡起这段历史。

理解孔子,就离不开他的偶像周公。
周公的功绩,李硕认为就在于3000年前的那场文化革命。

《孔子大历史:初民、贵族与寡头们的早期华夏》李硕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侦探”是如何炼成的

在此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人祭的风俗是逐渐、自然退出历史的。
李硕用大量材料推理、假设,得出了新的结论。
李硕在书中扮演了一个侦探的角色。

影视剧中,福尔摩斯把人从头到脚打量一番,通过发型、着装、气味等痕迹,能够说出一个人的职业、性格等等。
这来源于福尔摩斯对化学等科学的熟悉。
李硕通过墓葬、甲骨文,描绘出商代祭祀、殉葬的现场,通过一个个现场拼凑出商代历史的大致面目。
这来源于他对古文献和甲骨文的熟悉。

考古学家许宏说,书中所描述的,对于夏商周考古的学者来说其实是耳熟能详的。
但书中的写法和视角仍让他耳目一新,他说:“这书读起来就让你放不下,最后,我要用‘震撼’二字来形容自己的感觉和心情了。

胡厚宣《甲骨文合集释文》

李硕让人震撼,在于书中用的都是现成的材料,但他能融会贯通。
从三四十年代到2021年期间大量考古报告和论文、胡厚宣先生的《甲骨文合集释文》,到《诗经》《尚书》《易经》《史记》《楚辞》以及《竹书纪年》《山海经》等传世文献……每个人都能看到,但李硕能够随手引用,组合在一起,得出他的结论。

李硕在书中重新解读了周文王《易经》,他发现其中有周文王大量心曲和社会观察笔记,包括对抓俘虏(用于人祭)的经验方法、对商纣王祭祀场面的描述等等。

书中插图。
甲骨上有“贞:我用罔孚。
”书中翻译成白话是:“占卜:我要不要用猎网捕获俘虏(并献祭)?”罔的甲骨文是一人双手举网。
《易经》也记载了用网捕俘虏的事,如“罔孚,裕,无咎。
”(“用网捕猎俘虏,有大收获,没有灾祸。
”)

比如《易经》中的“孚”,在周文王的时代,甲骨文象形的写法,是一只手抓住一个儿童,是“俘”的本字,俘获的意思,特指俘获作祭品的儿童。
这样的解读,与研究《易经》的大家高亨先生的结论一致。
而战国以来学者把“孚”解释为“信”,造成了《易经》中大量语句难以理解,属于没有读懂周文王。

甲骨文 孚

此外,李硕还指出了很多文献的问题。
比如黄帝、炎帝、尧、舜,可能都是西周之后的人创造的传说。
以现代学术的标准看,《尚书》中那些古老的篇章,写尧舜禹和夏朝的都是不可靠的,只有写商朝的篇章——比如《盘庚》——才开始可信。

再比如《史记》中,周文王请求商纣王不再使用“炮烙之刑”,“纣乃许之”。
这其实是后世的一种道德叙事,美化周文王的。
这样直接挑战商代的宗教传统,不符合当时的规则。

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
李硕作为学者,用考据的方式勾勒出一个我们不曾认识的商朝。
虽然有些观点还有待讨论和进一步验证,许宏说,但书中富有新意且逻辑自洽的讲述,仍然带来了上古探索和考古书写的魅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