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驰人生》里张弛赛前受损的车真的能一晚上修好吗?(张弛光刻车队规则测试)

这绝对是个好问题,这个问题起码部分地展现了韩寒所拍的内核。

这个问题在飞驰人生1里就有提问,参考这条,理论上可行。

但——就2里的这个情节,从剧情前后来看,受限于张弛车队的预算以及技术,同时损坏的部位是防滚架,根本不可能一晚修复完成。

《飞驰人生》里张弛赛前受损的车真的能一晚上修好吗?(张弛光刻车队规则测试)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那么这里是不是可以认为韩寒进行了艺术夸张?并不是,以韩寒对汽车的了解不可能进行这么大程度的夸张,其实电影里用镜头交代了这件事不可能,拍的很明白但不是很直白。
看过的小伙伴可以回忆一下,有剧透:

从事实逻辑+电影叙事的角度看,其实这段的真相是:

碰撞测试中光刻车队使诈坏了“规则”,张驰找到了光刻车队坏了“规则”的证据,按照道理来说应该要求组委会对光刻车队进行退赛或者严肃处理,但是组委会(规则制定者郑恺)表示我知道光刻车队坏了“规则”,但是“规则”的制定权与解释权在我手上。

以上内容都是电影里直接拍出来的,而后呢,就是拍的明白但不直白的部分,单从剧情叙事看:

张弛找到辛地机械,辛地机械让最好的老头乐修理手(刘昊然)修理,画外音说组委会同意让张弛与光刻车队再次测试,每一位主要演员都在看似努力修车,敲击车的防撞梁。

下一个镜头就到了再次测试,两车相撞,蒙太奇,之后张弛的赛车跑出风雪,换了涂装,昭示张弛车队通过测试,进入正赛。

结合镜头语言,其实就能很清楚的发现,为什么张弛能够进行第二次测试,同时他们的车能够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修好,而且还能通过第二次测试—— 其实他们根本没可能通过第二次测试,但是张弛和组委会达成了默契,张弛不追究飞驰人生1中理应属于他的荣耀为什么被轻易剥夺,同时也不深究光刻车队违规修改测试车的过错,换来一个张弛车队能够上场的机会。

这里运用到的表象和隐喻包括,

1. 张弛与组委会冲突时,连续多次提到“规则”,而“规则”则呼应了之前张弛与光刻车队经理(也就是上一部中的好朋友)的交谈中所提到的“规则”。

2. 让辛地机械修车,辛地机械是老头乐车场,电动老头乐大家都知道,连机械结构都没有,一个铁皮壳子里面装个电机按四个轮子就行,电影开场也交代了他们厂的技术含量,整个厂除了在外形设计上下了狠功夫,其他毫无竞争力,属于是“科技以换皮为生”,那么他们厂的技术骨干凭什么能修专业的赛车防护结构,这就完全不合情理,所以可以看出,辛地机械修的根本不是张弛赛车的“里子”,而是车子的“面子”。

3. 所有主要角色愤怒地敲击防撞梁,看起来是在修整防撞梁,但其实是在发泄自己内心的怒火,防撞梁根本不是这么修的...从电影前后文看,他们测试车的防撞梁也没问题(出问题的是根本没法也没条件修的裂了的防滚架)。
光刻车队违反了“规则”,加装了一条防撞梁,而张弛他们只能通过这种交易的方式,把自己的防撞梁敲敲好,车子面子修修好,最后和组委会达成交易通过测试,本质上也违反了张弛一直信仰的“规则”。

整部电影写的最明显的、善恶激荡最强烈的其实就在这段。
从剧本的角度看,测试车碰撞结果的矛盾,其实是有关“规则”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充满着一种无法调和的困境,以及无法反抗的逆来顺受。

凭什么张弛要去证明自己的无辜,凭什么证据就在仓库但是规则制定者可以装作没有看见,凭什么光刻犯了错误不需要承担任何后果,凭什么张弛就算找到了光刻的错误还需要再演一出戏才能赚得本来就应得的门票?

韩寒就是这样的人,如果熟悉他的作品,主要是他的长篇,就会发现他痴迷于玩各种NETA、谐音梗以及物象象征。
具体的不展开了,大家可以去电影院里看。
就说一个,辛地为什么是辛地,而光刻是什么大家都有数吧。

要说还得是韩寒,不管他的技法高不高明,文笔是不是大白话,内核是不是隐藏的够深;

他的作品的底色永远有那么一丝黑深残。

在一片光明的票房中,大家纷纷选择了看起来最合家欢的电影,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看到这一片光明后的终焉。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