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箱(风箱灶膛吧嗒成了活门)

风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现在的年轻人是没有见过的,但凡出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人,绝大部分人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

风箱,又称风匣,相当于今天的鼓风机,是过去农村家庭和铁匠铺不可或缺的炊事用具。
长度大约一米左右,高度二尺上下,宽度大约在一尺二。
由木箱、活塞、拉柄、活门、出气孔组成,方方正正的木箱,长长的拉柄,玲珑乖巧的两个活门。
推拉拉柄时,用绑缚的鸡毛做成的活塞来回压缩空气,将鼓起的空气缓缓送入灶膛,前后的活门也随之吧嗒——吧嗒——有节奏地闭合。
随着风箱“吧嗒——吧嗒——”的响,灶膛里面的秸秆迅速燃烧,慢慢变白,慢慢软化,化成一截一截或者一团一团的灰。

儿时的冬天格外冷,每一个早晨,总不想爬出暖暖的被窝。
母亲早早就起床烧锅做饭,待饭菜做好了,才叫我起床吃饭上学。
做饭的时候,厨房满屋里浓浓的水蒸气,母亲坐在锅台前的小凳子上,左手往灶里送着柴火,右手来回推拉着风箱。
风箱的风门有节奏地“咔——咔——”响着,风呼呼地吹着,灶膛里火光通红,映着母亲的脸庞。
母亲做的饭菜特别香甜,特好吃。

风箱(风箱灶膛吧嗒成了活门)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拉风箱很多时候都是小孩子的事情,放学回到家里,多半是母亲做饭的时间,孩子们就会自动或者被迫蹲在灶台前拉风箱。
随着推拉,灶膛里的火旺起来,锅里面的水逐渐热起来······提起小时候烧锅拉风箱,至今记忆犹新,念念不忘,经历了喜爱——讨厌——再喜爱的过程。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大概在五、六岁光景,我就开始协助母亲学烧锅了,由于力气小,一只胳膊还拉不动风箱,我就站起来,或者是跪在地上双手拉风箱,为的是把风箱杆拉到头,风力大,火苗就旺,一推一拉,四块风箱小舌头一张一合,还可听到“吧嗒吧嗒”敲打风箱内壁的声响,就像是听戏时竹板敲打的声音,尽管搞得浑身是汗,灰头涂脸,但幼小的心灵高兴极了,感到能帮大人做事了,烧熟一顿饭,很有成就感。
有时还会把风箱当作是自己的玩具或钟爱的好伙伴。

那时候缺柴火,大多是烧树叶、麦草,遇到阴雨天,树叶、麦草潮湿,很难烧着,有时浓烟四起,呛得眼泪直流,还要时常往灶膛里添草很烦人。
做一顿饭烟熏火燎,有时被呛得又是咳嗽又是抹眼泪。
特别是看着别的小伙伴在玩耍时,而自己在拉风箱,气得总想把磨得光光的两根拉杆立马拉断,心想,使劲儿把它拉断,就不用我再拉风箱烧火了。
有时在心里暗下决心,等我长大了,一定逃出农村,再也不用拉这烂风箱烧火做饭受窝囊气了!

小时候,偶尔跟随父亲去集市,我总会跑到街头铁匠铺子玩,看着铁匠师傅给风箱悠悠地鼓风。
铁匠铺使用的风箱要比家里的大得多,老大的风箱,载着沉重的岁月,要使出全身的力气。
在风箱助力下,蓝蓝的火苗突突上串,炉膛内的铁件被炭烧得通红,铁匠师傅轮起重锤,快速地敲打,火花四溅,还时不时放到水里,铁件成了开山之斧,成了切菜之刀,成了炒菜之铲,成了挖地之锨……后来,我知道了百炼成钢,知道了人生需要锤炼。

20世纪80年代后期,几乎在一夜之间,外形精细漂亮的电吹风机替代了老式风箱。
在这个小小的精致铁家伙面前,风箱显得丑陋和笨拙。
自鼓风机出现,风箱再也没有用武之地,被磨得锃亮的风箱只能留下岁月的痕迹。

时光如流水,转瞬新世纪。
弹指间我们的社会已由漫长的农耕时代迅速跨越到电气化、现代化时代,不要说城市,连广大的农村,灶房电气化早已经普及,诸如燃气灶、煤气炉、电饭锅、电磁炉、电火锅、微波炉、整体橱柜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像风箱那样的陈年旧货消失得没了踪影,现在只有进入博物馆才能看见。
是啊,随着“厨房革命”的到来,很多老物件已然退出了人们生活的舞台,留给后人的只是物品展览和怀旧,从而成为乡村历史远去的符号和记忆……

作者:乔加林 来源:青海日报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