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贵
“我在收集记载父亲事迹的书籍时,碰到过一件难忘的事。”5月11日,在乌鲁木齐市五星南路兵团工交总站家属院,苏建刚一边端详着父亲居住过的老楼,一边说。
苏建刚的父亲苏长福,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优秀共产党员,因对新疆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他于2005年去世,之后苏建刚开始收集一些关于父亲的书籍,准备留给子女当作纪念。住在乌鲁木齐市日月星光小区的一位旧书商手头有一本册子,记载了苏长福的事迹。
“当时我们在小区门口碰了面。对方把书给了我,但是不肯收钱。他说,出门时他家老父亲有交待,苏长福是那个年代的榜样。苏长福的儿子要这本书,不能收钱。”62岁的苏建刚停下脚步,哽咽着说。
苏长福驾驶过的汽车,现在收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
1959年9月,苏长福被选为新疆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赴京观礼代表,并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群英会”。10月1日,国家主席刘少奇与苏长福亲切握手。资料图片
“这就是祖国交给你的汽车”
1949年9月25日,陶峙岳将军率领原国民党驻疆部队通电起义,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进疆。原先是旧军队汽车兵的苏长福,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百废待兴的新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日千里。那时,全疆尚无铁路,工农业建设中的物资、设备靠汽车运输。
1951年7月26日,苏长福跟随连队来到霍尔果斯边卡,接运从原苏联境内开进我国的一批汽车。
一辆辆崭新的吉斯150型载重货车依次开来停稳。排长领着战士们逐一接车。
在其中一辆汽车前,排长郑重地告诉苏长福:“这就是祖国交给你的汽车。”苏长福眼眶里顿时涌出了激动的泪水。他抚摸着闪亮的车身,绕着汽车走了一圈又一圈,看也看不够。
车辆飞驰在万里运输线上,苏长福爱车胜过爱自己。同行的战友们看到,每次出车收车,他都仔细擦拭车辆,车身亮得能照出人影;车上所有裸露的电线、油路管线,他都仔细用棉布包扎好,棉布磨破了随时换新的。
载货停车,他用随车带的木棒将大梁撑住,减轻轮胎与大梁的负荷。空车行驶,他用绳子把车厢板与大梁捆牢,避免颠坏车厢板。夏天休息,他脱下衣服遮住轮胎避免曝晒。开车过河,他总是自己先下水探测深浅再通过。
水箱口、机油加油口,凡是加油加水过滤空气的地方,他都装有滤净纱罩。特别是在化油器口,他装了两层纱罩,就像人戴上了口罩一样,防止灰尘杂物进到发动机室。
苏长福驾驶着他心爱的汽车,在祖国辽阔大地上飞驰,为新疆的建设事业奉献心血和汗水。1954年,苏长福加入中国共产党。
原苏联汽车厂送来荣誉证书
1957年,苏长福驾驶的汽车实现安全行驶38万公里无大修。生产这一车型的原苏联利哈乔夫汽车制造厂得知消息后,专门派工程师伊密列也切夫等专家来中国检验这辆汽车的各项数据。
伊密列也切夫仔细检查了这辆汽车后,脸上浮现出笑容。他用刚学会的中文连声称赞:“很好!
很好!
”然后,又用俄语说:“只需要再换一次活塞,跑到50万公里不大修没问题。”
1957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机运处独立汽车二营三连担任驾驶班长的苏长福。资料图片
1958年5月23日,利哈乔夫汽车制造厂给苏长福送来了中俄两种文字的《荣誉证书》,还奖给他一只手表。
《荣誉证书》上写着:“苏长福同志:热烈祝贺您在工作中的巨大成果。……我们相信:您一定能光荣地履行自己的诺言,实现50万公里无大修的行程……”
“我听父亲讲过这件事情。”苏建刚说,“小时候,我在家里见过这张奖状。手表我也见过,很漂亮。”
1959年8月25日,苏长福驾驶原苏联产吉斯150型汽车回到乌鲁木齐营区。从1951年7月26日到这一天,苏长福创造了安全行驶50万公里无大修的全国纪录。资料图片
1959年8月25日,苏长福驾驶着吉斯150型汽车从伊犁返回乌鲁木齐营区。车辆光洁如新,喇叭清脆嘹亮。像千百次执行任务回来一样,他稳稳地握着方向盘,驾驶车辆缓缓驶入车场。
与往常不一样的是,此刻的车场上,人们自发列成两队,夹道欢迎苏长福和他的“吉斯150”。
50万公里安全行驶无大修!
新的全国纪录诞生了。
195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苏长福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赴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无私奉献,一位党员的胸怀
苏建刚家里,有一本书籍封面的影印件。书名为《苏长福的故事》,新疆青年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是我在自治区图书馆找到的,1961年出版,15万字,作者是著名诗人艾青。”苏建刚说,书中详细记载了父亲当年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的事迹。
那些年,苏长福往返在兰州、西安至乌鲁木齐两千多公里的长途运输线上,运送各种建设材料与大型机器设备,也曾参加过艰险的乌库公路修建工程,承担过穿越大漠给若羌县剿匪部队运送军粮、赴中印边境向我军运送物资等特殊任务。他穿越过山区荒漠无人区、翻过高寒缺氧的冰山达坂,曾在零下40℃的寒流中受到暴雪侵袭,靠双手铲雪给车辆开路。在乌鲁木齐后峡驻地,他常年为驻地各族群众办好事,多次在收车后不顾劳累送患病群众到乌鲁木齐看病……
不管上级交给多么艰险的任务,苏长福都从来没有叫过苦、喊过累,反而年年都超额完成运输指标,并且从未发生过一次事故。
十多年里, 苏长福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先后带出了几十名优秀驾驶员,培养出了一批先进工作者。
“1964年,当时的农一师组建汽车营,兵团领导点名让我父亲去。”苏建刚说,“父亲的口头禅就是‘车况检查过了,随时可以出发,请领导下达任务吧’。去南疆农一师,父亲就像出一趟车一样,不讲任何条件,说走就走,一去就是20年。”
优秀的共产党员,无论在哪里都会发光发热。在阿克苏市区卡坡旁边的农一师运输公司(前身是汽车营)院内,至今树木成荫,郁郁葱葱。老人们都还记得当年苏营长带领大家一锹一锹在这片戈壁上挖坑种树、垒土盖房的故事。
1984年,苏长福调回兵团工交总站,1987年离休。
离休后,苏长福居住在乌鲁木齐市五星南路,长期担任兵团第二中学小学部“关心下一代协会”会员和校外辅导员。
“那时候,父亲经常去参加学校的讲座,给孩子们讲解放军进疆的故事,讲兵团屯垦戍边的故事。每次回来,他的心情都特别好。“苏建刚说。
“江山空半壁,何忍国土荒。原野变绿洲,城乡换新装。壮士接踵来,浩浩慨而慷。君有万夫勇,莫负好时光……”兵团原政委张仲瀚的《老兵歌》,正是以苏长福为代表的兵团将士的写照。
如今,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核心区和中亚交通枢纽。高铁在原野飞驰,飞机在蓝天翱翔。总长5500公里的疆内高速公路,连结着几代建设者的梦想。
“父亲开了一辈子车,但是从来没有走过如今这么好的路。有时候我想,如果父亲还健在,我一定会开上车,带他把全疆的高速公路都走个遍。”苏建刚说。
1959年9月,赴京观礼并参加全国群英会的苏长福(中)与各地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交流经验。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