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见惠安乡贤有为 吴应雄做建筑减隔震技术的新时代开拓者

吴应雄,惠安县净峰人,福州大学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系全国隔震减震专家工作部专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分会理事、《振动工程学报》编委、惠安县人民政府“特邀顾问”。

吴应雄长期致力于建筑结构抗震与隔震减震的科研和成果应用转化,在福建省主持指导建设了一批隔震减震建筑,为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技术应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完成省级科技项目20余项,曾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7个省部级和全国性学会奖。

吴应雄教授工作照。
受访者 供图

福见惠安乡贤有为  吴应雄做建筑减隔震技术的新时代开拓者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在当代社会,土木工程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桥梁到高楼大厦,从道路到水利工程,都离不开土木工程师的精湛技艺与创新能力。
日前,走进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采访了惠安乡贤吴应雄教授,探讨他的个人成长、学术道路以及对土木行业的贡献和未来期望。

从学徒到大学老师 自学成才

上世纪60年代末,吴应雄出生在建筑之乡惠安县净峰镇,这个三面环海的滨海小镇兴建石头厝,长辈们也大都是泥水工匠出身,他从小就沉浸在砖瓦和石头的环境中,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谈及个人成长时,吴应雄回忆道:“家乡的每一栋石头厝都是我的启蒙书籍,它们教会了我如何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从小立志成为一名土木工程师的吴应雄,却因个人原因在初二上学期就辍学当了建筑工地学徒,那年他才14岁。

2012年吴应雄博士毕业照。
受访者 供图

“那时什么都不会,只能当小工搬砖挑土,一干就是两年,后来特别渴望回到学校学习。
”两年后,吴应雄在亲人的帮助下到厦门技工学校培训一年,开启了他自学成才的道路,培训结业后改为从事建筑施工工作。

“自学经历是我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拓宽了我的专业知识,还培养了我的自学能力,让我能够不断适应土木行业的变化。
”吴应雄强调说。

吴应雄在工作室演示减震阻尼器工作原理。
东南网 林杰 摄

通过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并于1993年取得福州大学工民建专业专科学历,2000年取得同济大学建筑工程专业函授本科学历,2004年取得福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学位,2012年取得福州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同时在工作中取得了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副教授职称,吴应雄在人生道路上“一路开挂”,最终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取得工程硕士学位后,得到母校福州大学青睐的吴应雄于2006年从当时任职的建筑设计院调动至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实现了从一名工程师到大学老师的转变。

吴应雄与2024届硕士毕业生合影。
受访者 供图

从理论到应用 实践出真知

进入大学任教后,吴应雄把教学科研重点放在建筑结构抗震与隔震减震理论和应用研究。
他始终将教学与研究紧密联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的课堂风格深受学生喜爱。

“可以说,我是先社会实践再从事理论研究,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设计和建造,更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吴应雄说。

据介绍,土木工程学院的实验室与理想中的实验室不同,在这里,学生做实验,要学会浇筑梁、柱等混凝土构件,要学会堆砌砖块,甚至绑扎钢筋,工地上工人干的活,他们都得干。

“这些我年轻时就干过,在实验室得心应手,只要我一动手,学生就跟着干,气氛很好。
”丰富的实践经验,让学生着迷吴应雄的实验课程。

结构振动台试验

吴应雄在实验室指导硕士生做实验。
东南网 林杰 摄

吴应雄长期的研究方向是建筑结构抗震、隔震减震、砖石砌体结构新材料加固、村镇房屋抗震和加固改造等。
隔震减震、新材料结构加固能够显著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是国家重要战略需求“韧性城乡”的有力支撑。
特别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隔震减震技术作为对传统抗震技术的有效提升,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因此,吴应雄的科研课题也迅速得到业界的关注。

2009年以来,吴应雄主持指导建设了50多栋隔震减震建筑,推动了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技术的应用。
他提出了一套建筑结构隔震设计和动力特性测试方法,实现了可以在软弱地基上建造隔震建筑物,对于沿海地区节约土地意义重大。
当前,吴应雄团队的系列隔震减震技术成果已应用于福建省内外。

吴应雄科研项目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据了解,吴应雄目前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完成省级科技项目和企业技术服务等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
主编著作5部、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3部,获得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0余件。
获得2022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2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7个省部级和全国性学会奖。
已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50人,其中10人次获国家奖学金和省优秀硕士毕业生等称号。

吴应雄应邀作专题讲座。
受访者 供图

融入家乡发展 传承匠心

作为惠安县人民政府特邀顾问,一直以来,吴应雄密切关注家乡发展,他与惠安的惠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闽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结合家乡实际,关注农村民居和闽南石结构房屋的抗震加固研究。

“在家乡,我见证了砖石的巧妙组合,感受到了建筑艺术的无穷魅力,但建筑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住得安全。
”吴应雄认为,土木工程师的首要社会责任就是建造稳固耐用的建筑物,为社会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近期,吴应雄频繁往返泉州、福州两地,力促福州大学与泉州、惠安的相关单位在土木工程领域开展合作,推动土木工程技术创新并落地应用。

“惠安是中国建筑之乡,这里的建筑与石雕齐名,我的初心就是希望通过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家乡的建筑行业发展做点贡献。
以前为了学本领走出去,现在把科研成果引进来。
”吴应雄表示,每当想到能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心中便涌起一股报答桑梓的激情。

吴应雄到泉州地区的小学教学楼参与滑移减震工程指导。
受访者 供图

除了学术研究,吴应雄对生活质量和环境保护同样关注。
他积极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广使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努力降低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在采访的最后,吴应雄乡贤对从事土木工程行业的年轻人发出殷切期望:“土木工程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技术,更是一种责任和奉献精神的体现。
希望年轻人不畏艰难,传承前辈匠心精神,发挥自己的才华和热情,共同推动土木工程领域向前发展,为建筑抗震等事业注入更多的力量和智慧。

“虽然吴应雄年轻时未能像科班出身的其他老师一样在高等学府学习,但他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努力自学,加上从事建筑施工和工程设计的经验积累,为后来投入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吴应雄的博士生导师祁皑教授说,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变革的时代,吴应雄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为建筑抗震和守护人民生命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 林杰 杜志鑫 陈培源)

来源:东南网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