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宴席上酒的设置,必须要符合礼节、表达情意,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尽了礼节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原文: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致醉,无致迷乱。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致醉,无致迷乱”出自三国诸葛亮的《又诫子书》,选自陈寿整理编辑的《诸葛亮集》。《又诫子书》集中体现了诸葛亮的教子饮酒合礼致性思想,可以说这是专门就事议事,因酒谈礼,他把设酒摆宴当作一种公关礼仪活动,并希望以酒为媒介,交流感情,增进友谊,调节人际关系。诸葛亮在这篇家书中追求中和之美,认为饮酒太过和不及都不好。
《诸葛亮集》又称《诸葛氏集》,内容包括诸葛亮的文章、兵书、奏折。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蜀后主刘禅继位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后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