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古城建筑与风水学(太极向南风水府城古城)

福州地处福建东南部,古时是闽江入海口,四面环山,气候宜人,地理条件十分优越。
自闽越王无诸建都城于福州,二千多年来福州一直是福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明朝初年重修福州府城后,形成理想的风水格局。

相对封闭式格局明代福州古城修建后,形成一个相对封闭式的地理环境。
从城中看,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方山(五虎山),北有莲花山,这四座大山的余脉环绕福州城,形成山环形势。
闽江自北向南,从福州城南穿流而过,其支流环绕福州城,形成水绕形势。

古代风水家把这种山环水绕的相对封闭式环境称为太极,认为“既有天地,天一太极,地亦一太极,所生万物又名一太极。
故地理太祖,一龙之终始,所占之疆域,所收之山水,合成一圈,此一太极也。
”福州的地理环境附合太极的地理要求,宜建府城。
按照风水家的看法,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山水翕集,四势团近有情,而真穴必居包裹拥从之中,所谓藏风聚气者也。
”山环水绕的地理位置十分适合人们生产生活,繁衍生息,也就附合风水家的理论。

福州古城建筑与风水学(太极向南风水府城古城) 建筑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风水家还认为,太极是分层次的,“物物有太极,于风水言太极尤肖焉。
太极有三层,风水有外罗城,为外太极。
龙虎砂为中太极,护穴砂有内太极。
其穴坪处,为太极中间一点。
”从这个理论上看,闽越国的冶城、严高的子城、王审知的罗城、宋代的外城,一直到明代的府城建筑,是一步步向太极风水理论接近的过程,明代的府城才完善了太极的布局。

中国建筑福州城是由接近圆形的城墙所环绕,其道路水流,均体现藏风聚水的原则,城中心点是鼓楼,登楼则全城在望,为太极穴地所在。
按照风水理论进行规划布局,是福州城建筑的重要特点。
南北中轴的形势福州古城建筑自北向南形成南北中轴线的形势。
城北为屏山,在屏山正北城墙上建楼,称作样楼,后改名镇海楼,为全城制高点。
从镇海楼向南,即是全城最重要的寺庙华林寺。
镇海楼与华林寺上下呼应,成为城北最主要的风水宝地。

镇海楼历经多次重修,于1970年被拆毁,至今未重修,甚为可惜。
华林寺因故东移,虽保存完好,但风水格局也已改变。
从华林寺向南,即是城隍庙。
福州府的城隍庙是都城隍,为全省最高级别的城隍。
前些年因房地产开发被毁。
后有人呼吁重建,几年前易地再建,但规模、体制相差甚远,不可同日而语。

从城隍庙往西南不远,即是布政使署,为全省行政长官公署,全省行政事务,在此决断。
从布政使署向南,即为鼓楼。
这里是全城的中心,风水穴位所在,可惜该楼于1952年扩建道路被拆,现空余地名,虽然有识之士大声疾呼重建鼓楼,但仍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鼓楼西南面是总督衙门,为全省最高军政长官驻地,全省大事要事,均在此作出决断。
这里是历代省政府驻地,一直延续至解放初期,至今空余省府路的地名。
从鼓楼至南门有南大街相通,其中要过东西走向两条内河,由勾栏桥和安泰桥接通大路,形成城内自北向南的中轴线布局。
这是一条风水线,集中了全省最重要的公署、寺庙、城楼,体现风水学中天圆地方中心点的理论。

出南门有四座山作为福州城的案山,形成南面屏障,拱卫府城。
第一案为横山,即今吉祥山;第二案为天宁山,即今烟台山;第三案为高盖山;第四案为方山,即五虎山。
来势凶猛的东南风经过这四座案山的阻挡,到城中已是微风,附合藏风聚气的原则。

阴阳协调的布局福州古城建设的平面布局采用风水思想中的四分世界观,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东、西、南、北四方守护神。
福州古城建有东、西、南、北城门,与中心鼓楼结合起来,形成阴阳协调的布局,反映天圆地方的形势。
古城由南北中轴线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为闽县,西为侯官县,东西两面相对平衡协调,形成均衡的城市布局。

从南向北看,南门东边有于山,西边有乌山,形成双阙守门之势。
以下依次是:东为府学、闽县学、闽县衙、鳌峰书院;西为侯官县学、侯官县治、道山书院。
东西各有两处水关,西水从西湖入西门水关,过定远桥,到双抛桥,与西南水关水汇合;向东与东西来水汇合;向南到乌山桥下向东,在安泰桥与东面来水汇合。
西水由东湖澳门水关入城,向西经庆城寺在勾栏桥与西水汇合;向南到德政桥,水分两支,一支向西在安泰桥与西水汇合,一支向南沿水部大街,出东南水关。

这样,城内河大致形成二纵二横的井字布局,使全城百姓均衡受益。
道路除中轴线外,西面有自北向南的大街,自北门沿南后街到道山路;东面也有自北向南的大街,自井楼门大街向南到达于山下。
东西也有两条大路,一条自西门经过鼓西路、鼓东路,通往井楼门;一条自东门向西,到达双抛桥,形成三纵二横的大道布局,交通便利。
趋吉避凶的措施按照风水理论,任何一处地理,无论风水如何好,总有不足之处,必须采取措施补救,福州古城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福州古城在建设和完善中贯穿着传统风水学说。
这些风水观念大部分有其合理性,是科学的,它是从中国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其中有一小部分是因为人们还未完全了解自然,对自然存在敬畏心理,而产生的迷信思想。
在城市迅速发展的今天,重温古代风水观念中所包含的城市建设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对当前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当有借鉴作用。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