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们都有哪些修图的骚操作?(年代操作高手都有哪些暗房)

hi,各位小伙伴,你们现在不修图会发朋友圈吗?没有修图软件,你会不会发狂,在这个已经修图成风,充满“照骗”的社会。
后期修图已经不可去缺少呢。
那么,在古代,我们的小哥哥小姐姐是怎么修图的呢?下面让我们去看一下吧!

我们早已习惯了使用 PS 这样的软件来对照片进行后期处理,但是在接近200年的摄影历史上,PS 出现的时间太短了。
在没有软件和电脑的时代,高手们依然可以借助千奇百怪的方法来修图,效果极其惊艳。

质感超强的手工彩色滤镜

在彩色胶片出现之前,通过后期技术来实现彩色效果,是当时很多摄影师和先锋的测试者所追求的技术。
熟悉成像原理摄影师其实已经找到了拍摄彩色照片的大概的方向,比如使用滤镜。

高手们都有哪些修图的骚操作?(年代操作高手都有哪些暗房)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1897年加入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的 John Cimon Warburg 就是这样的一个先锋的探索者。
出身富裕的 John 从小就患上慢性哮喘,身体抱恙,使得他很难找到一个适合他的全职工作。
这也使得他将更多的精力乃至于资金投入到他自己的摄影爱好当中。
这也促使他最终发明了「Autochrome」摄影技术。

这一技术说起来并不复杂,在传统的相机镜头之外覆盖上染有红、蓝、绿三色的玻璃滤镜,通过长时间的曝光,最终通过反应生成天然的彩色影像。
相比于后期上色,John 的 「Autochrome」技术能够带来更加自然的成像效果,不过由于这种借助淀粉上色的滤镜的成像机制,使得影像表面会呈现出天然的噪点效果。

而这一「缺陷」在实际视觉上,反而呈现出更为梦幻的效果。

当然,毫无疑问这样的照片所呈现出来的质感很独特,但是「Autochrome」 技术本身存在局限性。
虽然让原本麻烦的「后期」变成了明显更加便捷的「同期滤镜」,但是在处理效果的丰富度上,依然有相对单一。

有的摄影师开始在相机本身以及相片上动脑子。

凡士林抹镜头的物理磨皮法

由于早期摄影本身的成本高昂,相机难得,拍照对于很多人而言,本身是一件审慎而高昂的消费。
这也使得肖像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都是影楼所提供的主要服务。

想要让相机捕捉到人像表面更加柔顺自然,在当年还没有UV镀膜的相机镜片的外层涂抹上一圈凡士林,最终能够带来堪比磨皮的效果。
这一技术出现的时间很早,具体谁是开创者已不可考,但是在随后的几十年间一直有摄影师间歇性地使用。

考验技巧的刀片刮蹭修片法

早期以银盐为成像介质的摄影技术,决定了照片最终的成像效果只能是黑白。
如果使用刮刀轻轻刮蹭黑色的部分能够让这些部分逐渐变浅,露出相片本身的白色底色,这件事情让相片的后期处理成为了可能。

这一技术在当初给各国皇族的摄影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英国的亚历山德皇后「青春永驻」的名头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当时摄影师的堪称绝技的后期磨皮修整技术。

这组拍摄于同一时期的照片,右边这张有着很明显的修整处理的痕迹。
通过刮刀刮蹭和恰到好处的上色修补技术,将皇后面部的皱纹去掉,甚至还针对眼睛等细节进行了巧妙的柔化处理,最后让皇后在视觉层面上年轻了好几十岁。

手工上色做后期处理这件事情,其实很多人都想到了。

曾经是主流的手工着色技术

19世纪上半叶出生在英国的 William Saunders ,在1860年以工程师的身份来上海工作,并随后重返英国。
1862年,当他重新回到上海的时候,带着相机,创建了属于自己的「森泰」照相馆。
作为一名热衷于人物和肖像摄影的英国摄影师,清末鱼龙混杂的上海是一个绝佳的摄影创作之地。

从贩夫走卒到名流仕女,他拍摄了大量的的肖像摄影作品。

为了让这些精心拍摄的肖像照片更具视觉吸引力,结合黑白照片原有的光影层次,以及被拍摄对象的原有着装和布景特征,他给这些照片手工上色,再进行二次冲洗处理。

手工上色对于照片的后期处理有着极强的可控性,不过对于摄影师或者上色者的要求会非常高。
William 的很多照片都被刊发在报纸和杂志上,而他的很多传世作品也借由这些印刷品留存了下来。

而随着时间推移,在清末民初,中国很多影楼中,黑白摄影+后期上色成了标配。
直到新中国成立,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借助上色来进行后期处理,都是一门专业且门槛较高的技术。

当然,我们常说「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样的思路并不只是我们能想得到。

用「修脸」替代「修片」

在相机和照片上进行后期处理虽然灵活,但是并非一劳永逸的办法。
医美整容在上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从国内到国外,很多的明星都经历过整容。
而经过这样的「后期」处理之后,拍照效果确实有质的提升。

比如玛丽莲·梦露就整过鼻翼和牙齿:

而拔过后槽牙的德国歌手 Marlene Dietrich 脸型也更加上镜了:

女星周旋的「后期」效果也相当过硬:

当然,我有点扯远了。

但是对于充满想象力的摄影师而言,摄影本身的可能性有多大,取决于他的动手能力和想法。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位著名的电影人,乔治·梅里埃。

惊才绝艳的摄影「魔术」

曾经经营过魔术和木偶戏剧院营生的 乔治·梅里埃在卢米埃尔兄弟的影响下,喜欢上了电影这门艺术。

梅里埃不仅自己制造了摄影机,而且于1875年在蒙特利尔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这里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布置各种装置和布景,并且在此基础上拍摄属于自己的电影。

借助巧妙的布景来营造景深,借助「停机再拍」的方法实现了胶片剪辑,通过微缩模型布景来构建场景,推进叙事,借助烟雾来强化效果,梅里埃用前期布景和装置艺术,来弥补了后期制作的不足,即使是固定单机位的拍摄,都能够进行复杂多变的叙事。

1902年他的《月球旅行记》在巴黎上映时,万人空巷。
他不仅是电影艺术的先行者,而且真正开拓出了诸多分支领域。
关于乔治·梅里埃的故事,在电影《雨果》中有更加艺术化的呈现。

不过前期布景和摄影「魔术」再怎么强,也是替代不了后期的完善。
更加灵活自由的暗房技术,其实更加接近于咱们今天所说的后期修图。

精确专业的暗房技术

为了记录二战之后的真实影象,1947年,玛格兰图片社成立于法国巴黎。
玛格兰图片社旗下有包括卡蒂埃·布列松在内的诸多著名的摄影师,它本身是整个摄影史和近现代史当中,绕不过的重要存在。

很多重要的经典瞬间,都是通过玛格兰图片社的摄影师和他们的相机所记录,比如下面这张叼着雪茄的切.格瓦拉。

但是,这些照片的最终呈现,绕不过专业负责后期的暗房师。
从摄影底片到最终呈现的照片,暗房师通过精密计算和细致操作,最终让照片中的每个元素,近乎完美地贴合照片中的内容场景,以及摄影师想要表达的内容。
比如这张经典的《詹姆斯·迪恩在时代广场》的照片:

玛格兰图片社的首席暗房师 Pablo Inirio 在初次洗出来的照片上,进行了复杂的注释和计算。
6秒的处理时间真的能够让图片中的大楼按照自己想要的效果来呈现吗?但根据他的经验和实践,这些计算是能够帮他实现不同的影调,进行不同的表达。

原相片曝光不足,对比度较低,主体不够清晰,而有针对性的暗房技术,则真的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觉,创造了不同的叙事。

同样的,奥黛丽赫本的这张照片,也是经过计算之后找到了更合理的处理方案,通过暗房处理之后,让赫本的面部表情和车门上的反射更加清晰,增强了整张照片的故事性。
这就是暗房师的神奇技术。

抠图,模糊,盖印,这些我们所熟悉的术语,其实都是来自于暗房技术。

画笔修复,裁剪,拼接,和我们如今处理图层如出一辙。
通过多张底片叠加曝光,实现「叠底」的效果,类似这样的技术还有很多。
暗房师简直就是人形PS。

但是在暗房当中,暗房师更多的是通过曝光时间控制和浸泡显影液来针对照片的每一个细节进行精确细致的处理,让暗房的后期处理服务于摄影表达。

即使是像Pablo Inirio 这样的专业暗房师,每一张照片都要经过长时间的处理、演算和冲洗,才能洗出真正对的效果。
(而摄影师的拍摄同样重要!

但是电脑的诞生,数字化的后期处理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时下主流的数字修图

《星球大战》的成功和卢卡斯影业旗下的子公司「工业光魔」是分割不开的。

工业光魔和电影产业驱动着整个数字领域的发展和进步,我们所熟知的MP3、Avid、HD、HiRes、Dolby 这些概念和标准,无一不是和他们有着深入的关联。
说卢卡斯影业是世界数字媒体的「黄埔军校」并不为过。

后来创立 Adobe 公司的 John Warnock 就是出自工业光魔,即便是他一手带出来的 Photoshop 软件,目前也公认是植根于「工业光魔」和卢卡斯影业。

最初的 Photoshop 1.0 是运行在 MacOS 平台上,并且随后才移植到 Windows 上。
使用 Photoshop 来进行后期的图片处理也成为了当下的主流。

可是,情况在最近2年又一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更为便捷的APP后期修图

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年代,人人都是摄影师。
但是并不是每个拥有镜头的人都能够进行恰到好处的后期处理,用正确的视觉语言来表达。

但是,不用太复杂的技巧,和一两款APP,就足以弥补缺憾,让你足以像曾经那些伟大的摄影师一样去表达。
乔治·梅里埃的复杂布景和处理,Pablo Inirio 的精确计算,乃至于PS的复杂调校技术,你都不需要。
过去一百多年的技术积淀在这一刻浓缩成为按下快门和几次点击,无论你想要森山大道的粗粝质感,还是上田义彦高级色调,都可以。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