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读博士,就想起我外甥在读硕士期间的疑问,想想挺可笑,但回想想也挺可怕。他居然在2018年末很认真的打电话问我,“小舅,您说读博士有用吗?”“会不会找不到工作?”。居然对这个问题还有这样的认知?!
当时,我正在喝茶呢,一口热茶差点儿没喷出去。一个在大城市(天津)读公费硕士的学生,居然能问出这个问题,可见社会一般人怎么看待这两个问题。我反问他,“一是你查过博士的就业方向和待遇吗?建议最大的几个招聘网站核实一下。”“二是最近新提拔的厅以上领导有多少拥用博士学位?建议网上查一下。”外甥很听话,后来告诉我,“嗯,根本不像他们(估计是同学)说的那样,招的单位还是很多的。”我也鼓励他,如果条件允许,读读博士大概可以在升级路上走的更远。现在他已经天津大学建筑学博士在读。
实际上,确实存在博士好进门,但难毕业的现实状况。甚至有些博士被逼得放弃学业,个别走了极端。但“沉船侧畔千帆地,病树前头万木春”,经济社会中竞争超越是亘古不变的法则,没有向深入某下垂直领域方寸之地的愿望和决心,真就没有必要读博。
那么博士学位拿到后,就业的升级的方向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摆一摆。

第一,进博士后流动站。有合适的课题可以入站,既有固定收入,还有项目经费,也可同时获得项目经验。幸运的甚至可以跟随前辈孵化一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项目。
第二、留校任教或高校任教。现在留校必须是非常优秀且稀缺的专业才可以,其他的即便如一些清北名校,也只能去一般的学校。一般的学校也包括不少民办高校。能进985,211更是时机运气不错的表现。
第三,对口研究院或实验室。博士培养实际上还是有国家统筹定向的背后大逻辑在,研究院每年应届博士生招聘也是妥妥的。毕竟,再好的单位也有人流动,且现在大多的研究院只能算是托底的工作,而社会上竞争的大厂动辄几倍的工资也颇有吸引力。
第四,考公务员和事业编。不说了,政策太明确。很多硕士给正科的待遇,博士给正处的待遇。博士的考试能力无比强大,专业技术岗位甚至不用参加公考可获得编制。
第五,进国企。每年应届都有大量的单位招录,非常欢迎对口专业的博士加盟。国企里大多有研究院或技术中心,待遇不错,还很稳定。一些热心的单位大妈一直在等着这些人才进入,然后把自己的女儿、侄女等身边的年轻貌美女孩子介绍给你。如果想扎根当地,机会难得,一般不但不会要什么彩礼啥的,还会出套房子。当然大多单位也会安排房子或房补。
第六,去委培单位。有些科技新贵,内部有培养计划,从硕士生里挑出根正苗红的选手,施以重金。
例如我身边的一位侄子,美国本科毕业就通过大赛选拔,被某公司列入“十人计划”,全免费在香港科技大学读硕士学位,且公司言明毕业后可自行择业,也可选择委培方就业。选择委培方,会有“平台+项目”的支持,比起一些不回单位就业就讨回费用的公司社会责任感和心胸极其宏大(默默点个赞)。读博士由董事长(中国顶级技术领军人物)指导,且顺理成章入职带薪了。
当时,我们讨论过将来(高学历)就业模式怎么最好,我提了一个想法:就是大厂平台(技术孵化)+项目公司(运营)模式。即当个大平台上孵化的项目总经理。这样,既可以获得大平台方的品牌资金人脉商脉商业全球布局的有力加持,又能立足自己的研究方向,与专业能力不背离。搞得好,项目做到2—5个亿以上就可以独立上市或装入上市公司了。这岂不是学问、事业、财富齐丰收?!
其他有背景有财力的,或纯粹出来镀层金的就不说了,自然会有更好的规划和发展条件或回原单位就业。
总之,博士们上班后既要做好本职工作,也不要一直闷在家里案头或实验室。
1. 一定要抽时间参加专业社会活动,结交前辈校友、沟通导师同僚。
2. 掌握与从事行业的国际国内发展动态,行业重大人事流动。
3. 甚至建议看看招聘网站中的任职资格要求,熟知新热点方向,引导定向发展自己的技能能力和情商态度。
要知道持续坚持的社区活动、业余爱好和学术人脉,有时就是你的“护身符”和“桃花源”。
ete this._s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