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初,秋收罢,冬种始。高州四季无闲田,在一些冬种大镇,秋收过后土地经过简单的翻整,又开始种上各色蔬菜,这是高州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近期,高州一方面加强全面协调管控,深入一线指导,就地解决农资运输、农机作业等问题,全力保障农民正常下田;另一方面,鼓励当地合作社、农业公司挑大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带领农户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相关规定的情况下,大力推进水稻机收,提升稻谷烘干能力,开展冬种生产,把疫情对粮食秋收和冬种产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目前,合作社、龙头农企主动承担;各级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送技术增强农民生产信心,一个个奋斗的剪影在高州田间地头上演,一个个金点子推动高州冬种菜种植、采收如期开展。高州这一“粤西粮仓”里超过八成秋收稻谷归仓;冬种计划作物面积29.5万亩,已种20.7万亩,占计划70%。农业生产符合预期。
第81期《南方日报·高州视窗》04版发布。
石鼓镇:
合作社、农业企业挑大梁
冬种播种有序开展
眼下正是秋收冬种好时节,石鼓镇深埇村深埇文化生态园里一片繁忙。一辆辆农机穿梭其间,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收割旧茬、翻新土壤,村民们低着头、弯着腰为刚播下种子的农田盖上薄膜。
刚刚收获完的土地经过短暂的休整打理,顾不上“休息”,又种上各式蔬菜瓜果。银灰色的薄膜上一个个整齐的小土坑里一株株菜苗已经有20公分出头。
▎防疫秋收两手抓
深埇毓秀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祝禄森在地里与农户一起忙碌着。“我们今年冬种面积计划在400亩,主要种植作物是指天椒、玉米、茄子和四季豆,现在长势良好,指天椒已经开始采摘。”祝禄森不仅负责打理生态园,他还带动附近零散农户开展粮食、蔬菜种植、销售。因为种植技术好、热心肠,附近不管老小都叫他“禄哥”。
扎牢“米袋子”,帮助群众拴紧“钱袋子”。石鼓镇是高州市本轮新冠疫情的重点防控区域,部分村庄被划为高风险区,这对于产粮大镇、冬种大镇来说,要同时解决好粮食秋收、冬种头造蔬菜销售,确保农业生产进程如常。
石鼓镇深埇村在防住疫情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冬种。
“因为疫情的原因,外面农业托管公司大多无法进来作业,人工收割效率低,而且为了配合疫情管控,很多村民没办法出门。”村民祝庆明说,按照以往的生产习惯,晚稻收割后,立马就要打田种下蔬菜,时间紧凑,都是利用打田机、播种机等机械化作业,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为冬种丰产丰收赢得先机。
然而,受疫情影响,冬种受阻。“刚开始真的很愁,看着地里一天天越发成熟的水稻,心里想着冬造的蔬菜肯定得延迟了,到时候价格也不知道怎么样。”村民祝绿雄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本就一环扣一环的农业生产突然断了链,大家心里直发愁。
石鼓镇以平原为主,耕作条件优秀,是茂名、高州有名的“米袋子”“菜篮子”。而一些已经提前种下的冬种蔬菜,眼下也是第一批收成的时刻,受疫情影响,运力受阻,好产品运不出去,市场萎缩,让农民忧心忡忡。
▎千方百计保证冬种顺利开展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石鼓镇作为产粮大镇,在农业机械化等方面一直走在高州前列。因此,一手抓抗疫,一手抓秋收冬种是全镇上下的共识。
银灰色的薄膜下,菜苗茁壮成长。
疏通交通要道,确保农业机械和农资车辆正常通行;畅通渠道,协助农业企业、合作社快速办理疫情防控通行证;镇农业部门全员下沉生产一线指导,就地协调解决运力、农资供给、销售等问题,千方百计保证冬种顺利开展。
在镇党委号召下,当地的合作社、农业企业纷纷站了出来。祝禄森一方面在本村扩大招聘力度,增聘30多名作业工人,保证生态园内冬种生产如常进行的前提下,迅速调配合作社的农业机械,帮助当地村民开展秋收、冬种。“农机手每天都进行核酸检测,下地农民也保证24小时核酸检测阴性,并持有绿码。”祝禄森表示,这样既保证了秋收冬种时的劳动力问题,又能解决本村人的就业问题,保障疫情防控期间农业生产活动正常开展,让人们足不出户也能有钱赚。
与祝禄森忙在一起的还有镇村干部,他们在村中,与村民吃住在一起、干在一起。随时帮忙协调解决生产、销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农业生产扫清障碍。
在沙坡村,粮食种植大户冯庆宗一大早就赶往合作社,带领工人有序开展工作。上午驾驶农机,缓缓行驶在农田上,给村里的农田耕作、播种、施肥;下午带领工人把收获的谷物烘干、打包、配送。“明天隔壁村有10余亩的田地需要播种,你们检查好机械,让农机手准备好24小时核酸结果,明天一早过去。”在部分被列为风险的地区,他自愿无偿帮助当地农民抢收作物,主动为当地的疫情防控和秋收冬种扛起了重担。
茄瓜长势喜人。
而在黄溪山、三文田等村,村中还组织村民把耕作设备、机械、人员力量都整合起来,制作时间表,把全村的田都视作自家田,互帮互助,开展秋收、冬种。
在当地党委、政府以及合作社、农业企业、种养大户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石鼓镇已基本完成粮食秋收,冬种进度也在合理范围。据悉,截至11月16日,石鼓镇计划冬种作物6.8万亩,已播种2.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计划播种9000亩,已播种7000亩。
曹江镇:
消费帮扶让苦瓜卖出“甜头”
“苦瓜3000斤,收入3000元;青瓜800斤收入800元;豆角600斤,收入660元……”11月16日上午,张叔开心地翻开小账本算着这几天的进账,“算上今天的600斤苦瓜,一共卖了8060元。我的瓜不仅卖出去了,挣得还多了!
”
张叔是居住在高州市曹江镇华坑村的蔬菜种植户,曹江镇是高州本轮疫情重点防控区域之一。突发疫情,运力受阻、市场需求收缩。几天前,他与村中其他农户为刚成熟上市的蔬果销路而忧心忡忡。然而现在却满意地算起了“幸福账”。
“鸿丰尚品酒楼50斤,东方花园张女士20条,天子西路冰冰服装店20条……”在高州市乡村振兴帮扶馆,负责人加蓝正忙碌地与工作人员对苦瓜按单分拣,然后一批批地送到客户手上。
菜农悉心打理蔬菜。
“我们安排了两组人员,一是对接商家等大客户,二是负责社区接龙普通群众的订单。”加蓝介绍,两名无接触配送员每天穿梭在高州大街小巷,来来回回跑数十趟确保订单当天全数送出。
“我们村里都有水稻后种植蔬菜的传统,因为效益一直都比较可观。”张叔介绍,在当地蔬菜种植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以往这个时间段各家各户都忙着采摘新鲜的苦瓜、青瓜、辣椒、豆角等,然后送往高州、茂名的农贸批发市场,一天天的来回之间,“钱袋子”就鼓了起来。而受疫情影响,不仅订单下降,运输渠道也成了难题。眼看着地里一天比一天成熟的瓜,张叔真愁!
农户的烦心事同样也挂在了珠海市驻曹江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阮传孟的心上。在曹江镇,霍村、华坑、珊阁等23条行政村约种植有1.3万亩蔬菜,疫情影响之下,蔬菜亟待打开销路。“体量还是不小,因此要找到稳定的需要旺盛的销售渠道。”阮传孟与工作队队员和曹江镇相关负责人一合计,马上开始忙碌地为农户的苦瓜找“出路”。
“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我们自身的优势打通珠海的渠道。”于是,工作队和当地党委、政府分头行动。很快就得到了各界的支持,顺利与珠海市菜篮子投资有限公司、茂名市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协会、高州市乡村振兴消费帮扶平台、茂名市粤西农批市场等平台对接。
在分界镇、石鼓镇等冬种大镇,冬种豆角等已经上市。
珠海市菜篮子投资有限公司、珠海市和平批发市场、珠海市铭海批发市场等共收购蔬菜125吨;茂名市粤西农批市场定点收购30吨;茂名市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协会组织协调旗下供应平台销售农副产品10吨;高州市乡村振兴消费帮扶平台通过微信小程序、社区团购、微信群接龙、朋友圈等方式卖出3吨……张叔的苦瓜卖出“甜”滋味。
“苦瓜、青瓜1元一市斤,豆角1.1元一市斤。比我们平常拉到农贸市场的收购价还高3毛钱。大家不用为瓜卖不出发愁,省了力气,钱挣得还多了!
”张叔说。
“他负责组织村里的菜农,采摘打包,然后运送到指定的疫情防控点,我们配备专门的配送车,进行简单的消杀后,把蔬菜运到帮扶馆进行分拣,然后进行无接触配送。”加蓝说,果农对蔬菜精心打包、重重保护,生怕磕碰到;运输车辆经过每一个疫情防控检查点时,工作人员全力配合快速放行;配送人员步履匆忙、马不停蹄;市民热情接力、积极购买都让他深有感触。
据悉,截至目前,曹江镇受疫情影响滞销的农产品已经基本销售完毕。在这个特殊时期,这样一个临时搭起的产销链条为当地果农托稳了“菜篮子”。
宝光街八角山村丝苗米基地火力全开,开展秋粮抢收。
“受疫情影响滞销的5000斤瓜,今天就已经全部摘完,心头的大石放下了!
幸好有他们!
”张叔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高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以来,高州持续开展消费帮扶万人行、荔枝定制等系列活动,创新活动模式,助力农产品销售。三年来助农增收逾3.5亿元。活动入选2021广东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沙田镇:
土专家当主播 农民上“网课”
11月16日一早,高州市沙田镇乐山村的“大喇叭”就响了起来。坐在广播室麦克风前为大家授课的曾凡炜和梁观寿略显紧张。这是他们成为沙田镇生产服务工作队技术员以来第一次当“主播”,这个新身份让他们紧张又兴奋。
“我们的生产服务工作队在疫情防控期间不‘断电’,通过村村通、微信***等线上方式,开展技术培训,大家充电忙。”沙田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刘伟轩说。
“我们农民也上起了‘网课’。”村民坚叔笑着说。
沙田镇蔬菜种植基地。
▎农产品就近消化
沙田镇是高州传统种养殖大镇。一直以来,沙田镇坚持以土地流转为抓手,在实现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行“经联社牵头+农民入股+标准化经营”的方式,大力打造农产品生产、加工专业村,藏技于民、藏富于村,切实壮大村集体经济,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已经初步形成永乐龙眼、桃栏鸡嘴荔、六联火龙果、周村肉牛、卢村大棚蔬菜、乐山香蕉、赤坎糖心薯等“一村一品”特色种养农业体系,相关农产品种植面积已达7万多亩,年产值超7.8亿元,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沙田农业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多个领域,结构丰富,这本是优势。”刘伟轩表示,突遭疫情,产业多元化意味着生产需求多样化,这也让沙田镇种养殖生产面临考验。特殊背景下,沙田镇加大内循环,一方面保障全镇“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等产品价稳量足,保证疫情管控期间群众生活物资供应;另一方面帮助已成熟的蔬果就近、就地消化。
沙田当地的龙头农企纷纷显担当,将一批批新鲜的蔬果送往当地,一批批沙田镇特色农副产品送出去。
▎农户居家学本领
在严格贯彻落实各项疫情防控工作措施,切实守护群众身体健康的同时,充分利用这段“静”下来的时间,提升村民的种养殖技术水平,以“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从容,保障种养殖生产迅速恢复、有序开展。
沙田镇农业生产服务队来到农户身边帮助解决蔬菜销路问题。
沙田镇充分结合自身种养殖技术人员多的优势,由各驻村班子牵头种养殖大户、果农场主、党员志愿者等成立14支生产服务工作队,由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统筹,共同制定系列培训计划,并从中挑选队员组建主播队伍。利用每日疫情防控音频播放的间隔时间,开展培训授课并现场解答村民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反馈的问题,遇到不清楚的,及时联系服务队里的“老把式”请教。截至目前,已开展培训10场次,覆盖2万多人次,有效帮助村民们解决了一批经常遇到又不知道怎么解决的种养殖问题。
“每日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村里通过广播给大家讲技术既可以解闷又可以学到东西,有什么他们没讲到,但自己又想知道的还可以打电话过去咨询,真是太好了。”乐山增塘村村民曾阿姨说。
买菜、摘菜,喂鸡、养猪,授课、送物……沙田镇疫情防控生产服务工作队员助力村民生产生活不掉线。得益于提前部署,眼下,沙田镇生产、生活逐步转入正轨,村民们火力全开拉开新一轮农业生产序幕。
【撰文】邱茜
【通讯员】龙步云 刘育肇 蒋依彤
【作者】 邱茜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