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指短尾巴的鸟的字是隹,与“鸟”同源。出自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三·斑鸠》:“释名:斑隹、锦鸠、鹁鸠、祝鸠。时珍曰:鸠也,鹁也,其声也;斑也、锦也,其色也……其小而无斑者曰隹。“隹”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隹”的字与禽类有关。
在古代,带隹字的鸟类多是短尾巴,带鸟字的鸟类多是长尾巴,如:雀是小的短尾鸟,喜鹊是长尾鸟,但在漫长的汉字发展历程中,隹和鸟也产生了混用。
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鸟。许慎《说文解字》释“隹”为短尾鸟的总称,但实际上古文字中的“隹”和“鸟”区别不大,看不出尾巴谁长谁短。商周时期常借“隹”为句首语气词“唯”。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隹”是象形字。商代甲骨文(的“隹”是一只鸟的象形,头、尾、身、羽俱全,头的朝向、羽毛的多少、爪的有无、笔画的繁简皆不固定。西周至春秋,字形渐趋固定,一般头朝左,左面不再出现其他笔画,右面的羽毛多数作四支,由组成鸟腹的一个竖笔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