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绿化支出究竟应该按费用化处理还是资本化处理,抑或归入“公益性生物资产”处理?现行会计准则并无明确规定。
本文基于绿化资产具有“生命力”的特性,对绿化支出的会计处理进行探讨。
一、绿化支出的一般账务处理
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的绿化支出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绿化土建支出。主要包括支付给绿化设计单位的设计费及土地改良、营造构筑工程设施等支出。
2)绿化苗木的购置、栽种支出。主要包括苗木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装卸费、运输费、保险费、栽植费和管护费等支出。
3)后期管护支出。主要包括给植物浇水、施肥、喷洒农药、修剪等支出。
在实务中,对后期管护支出的会计核算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将其费用化,一次或分期摊销计入“管理费用”。
而对绿化土建支出和绿化苗木的购置、栽种支出则存在较大分歧,存在以下三种核算模式:
第一,费用化。
在该模式下,企业将发生的绿化土建支出和绿化苗木的购置、栽种支出,作为当期费用一次性摊销或者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在一定的期限内分期摊销,最终计入管理费用。
第二,资本化。
在该模式下,企业将绿化土建支出和绿化苗木的购置、栽种支出先通过“在建工程”科目进行归集,待完工办理竣工决算手续后,随相应的在建工程进入“固定资产”,最后通过折旧分期计入各期费用。
第三,部分资本化,部分按“公益性生物资产”处理。企业将绿化土建支出先通过“在建工程”科目进行归集,待完工办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通过“固定资产”科目进行核算,最后通过折旧分期计入各期费用。而对于绿化苗木的购置、栽种支出,企业则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将绿化苗木的实际成本在“公益性生物资产”科目下进行核算。
二、现行绿化支出账务处理存在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上述三种核算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均忽视绿化植物具有生命的这一特性,简单地费用化、资本化或者直接记入“公益性生物资产”,将带来核算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1.简单费用化处理,导致费用虚增与利润虚减。
当企业绿化支出数额超过固定资产入账标准时,将其简单地费用化,一次或分期摊销计入“管理费用”,其结果只是虚增当期及以后各期费用,虚减了当期及以后各期利润。
因此,绿化支出全部费用化,只适用企业绿化支出数额较小或者属于零星支出的情况。
2.简单资本化处理,混淆固定资产与生物资产的经济实质。
将绿化土建支出和苗木的购置、栽种支出共同核算,整体计入固定资产,严重混淆固定资产与生物资产的经济实质。因为“苗木”属于生物资产,具有“生命力”的特性,其价值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增值,与没有生命的固定资产完全不同。
因此,有必要单独确认、计量和披露苗木这一类特殊的资产,以便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真实的会计信息。
3.简单计入“公益性生物资产”处理。
将苗木等绿色植物简单归入“公益性生物资产”,虽考虑了其具有“生命力”的特性,但假如苗木等绿色植物价值较高且只能用于环境保护,又不能进行折旧或计提减值准备,那么平时企业的投资就不能逐步收回,大量的绿化资金只有企业最终清算处置时才能变现或核销,人为掐断企业资金循环链。
4.造成绿化资产账实不符,形成管理“真空”。
上述三种处理模式各自会计核算存在问题,而且均忽视了对绿化资产的管理。若绿化资产的价值较高,而企业又未实行登记造册的实物管理,也未实行分门别类的建卡管理,将造成绿化资产账实不符,有实无账。
三、改进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部分绿化资产不仅会自动生长且能持续不断地改善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而且与固定资产一样,其价值会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这种特性与生物资产中的“生产性生物资产”不谋而合。
因此,对企业绿化支出不能简单地进行费用化、资本化或者归入“公益性生物资产”处理,而应区分情况分别处理。
1. 企业处于初创期,绿化要求较高,绿化支出金额较大的,应将其资本化,同时部分支出归入“生产性生物资产”。
1) 初始计量:
企业外购的苗木,按实际购买成本,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自行营造的苗木,按郁闭前发生的必要支出,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天然起源的苗木,按名义金额,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2)后续计量:当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后,在其使用寿命内,应按期计提折旧,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科目;
当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表明其已发生减值,应进行减值处理,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2.企业处于稳定发展期,若每年用于绿化的开支较小,则应将其费用化处理。
会计计量:绿化支出在当期按实际发生额计入当期损益,借记“管理费用-绿化费”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以上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来源:老李聊财税工作室作者:老李聊财税工作室图文编辑:沐林财讯
关注 沐林财讯 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财经税务法规政策、资讯、涉税答疑、案例解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