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明原创丨古人笔下的鲍山白泉(永修诗人湖田散文即景)

古人笔下的鲍山白泉

文/郭光明

不见沧溟精舍开,名泉依旧水潆洄。

郭光明原创丨古人笔下的鲍山白泉(永修诗人湖田散文即景)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一行鸥鹭冲烟起,两点鹊华浮黛来。

惆怅营城无剩迹,伤怀粮冢有余哀。

稻畦荷荡湖田阔,独立苍茫残照催。

——陈永修

七律开篇,非题记。
陈永修的《过白泉即景有感》七律诗,以鲍山“精舍”起笔,以残照湖田落笔,紧扣一个“过”字,抒“过”中所见、慨“过”后之感,可谓意象阔大,诗境开阔,笔墨蘸满了情,令人心目天开。

白泉,古称白野河、白泉河,金《名泉碑》称白泉。
传,泉眼涌白沙,细如面粉,曾以白沙泉而名。
位于鲍山纸房村北。
清乾隆《历城县志卷九·山水考四》载:“白泉,出纸房庄北,方十亩,中有大泉,间数刻一发,声如隐雷。
多涌白沙,故名。

白泉之水,质甘量丰。
明代《永乐大典》副总裁、江西吉安之诗人晏壁,出任山东正五品按察司佥事时,常“休沐之暇,与大夫君子升高眺远。
凝眸而挹山色,洗耳以听泉流”而邂逅白泉,生发感慨而浓墨重彩描绘,勾勒出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咏泉图:

槐庭秋水色泓澄,体孕金天玉雪清。

月夜看来疑素练,纤尘不染胜瑶琼。

而陈永修过白泉,何时来,何时去,无从可考。
但尾联之“稻畦荷荡湖田阔,独立苍茫残照催”句,似是一个夏末秋初的傍晚。
那时的白泉,不是一泉独秀,而是百泉争流。
梁王庄、冷水沟庄、大辛庄、水坡及张马屯诸庄,多有泉水,经年不涸。
在东西长约9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的狭长地带中,水流成河、成泊,可谓水中芦苇摇曳,岸边杨柳婆娑,大有“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之势,当地遂称“张马泊”。
当年,马国翰游览于此,以五言而诗写《白泉晚眺》,使之如浑金璞玉,状景如画:

踏过绿溪阴,芳郊春正深。
夕阳流远野,归鸟度疏林。

登陇闲翘首,听泉静会心。
相逢樵牧子,畴侣自招寻。

本世纪初,济南名泉调查时,除白泉外,还发现有灰泉、丫丫葫芦泉、草泉、冷泉、团泉、麻泉等11处名泉。
而在夏天雨季,田野沟渠中的无名泉则难以计数。
因此,清代诗人郝植恭所辑《七十二泉记》中,除了白泉,亦将草泉、麻泉、冷泉、团泉、花泉、猪拱泉收录其中。

上世纪80年代前,纸坊村及周边孙家卫村、南滩头村、北滩头村一带,还曾是绿波春浪的池塘、一望无边的稻田,可谓鱼米之乡。
但80年代中期以后,这种泽被而终止,取而代之的是城市化建设的进程。
而康熙《济南府志》载:“泉源数泓,广数亩,一方水利所关,流经耙道河,东北入沙河。
”《济南名胜古迹辑略》则载其“泉出成潭,溢出为河,曰‘坝子河’。
北流,汇遥墙河,入小清河”。

因此,清代阳丘(今山东章丘)人李沧瀛(字东溟),某年腊月,过坝子庄去云水村,访问马国翰时,写下《岁杪过坝子庄访词溪》一诗,记录下白泉路上的雪景、云水村的冬景:

落日白泉路,寻君云水村。
有林通委巷,蹋雪到衡门。

小爇松柴暖,新刍腊酒浑。
高谈明月上,蟾影破黄昏。

陈永修的“即景有感”,还另有注解:“泉出梁王庄,携丫丫葫芦泉、唐家泉、张家泉、李家泉、当道泉、双宝泉之水,流经冷水沟、水坡,至张马湖。
”由此,白泉并不漫漶流淌,而是蘸情透地,丰腴了一方湖田、稻田和荷田,归了一派天然。
因此,诗人以精炼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将稻畦荷荡的近景与远景、夕落鹭飞的静态与动态,浓结于一起,组建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从而勾勒出一幅优美恬淡的水田风光图。

陈永修的《过白泉即景有感》诗,移情注景,景中寓情。
从表面上看,题材内容不过是目之所及之景物,语言也没有伏更多的雕饰,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但在这似平淡之中,却有诗人的潜心构思和他的淳厚感情,让人领略到他的另一种境界。

中国古代,文人为官,多在官不在文,而轻官重文者少有,唯官场冷落后,方用竹笔一杆,镌刻山河、雕镂人心。
陈永修的境界亦是如此。

陈永修,字子慎。
少时,师从济南著名文献学者、诗人马国翰,亟蒙矜赏。
及长,肆力古文辞,博雅工诗,为晚清济南颇具才华之乡土诗人,诗文多在《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引用,如《登华山诗》的“家住鲍山西麓,登华诗忆南丰”,《张龙图故宅》的“书堂三字笔如椽,学士声名尚俨然”,《过闵子墓》的“古墓丛祠垂姓名,孝哉闵子死犹生”等,都是讴歌历城山水和历史人物的斐然诗篇。

虽然,陈永修曾是恩贡生,曾授六品候选训导,但候选训导只是一个虚衔。
所以,陈永修的为官并不显赫,显赫的是他的诗文。
马国翰在为其《鲍西楼诗草》作序中称,陈永修的诗人有“两得”,一是“触景言怀,挥手立就谓之来得,细意慰贴,切无懈可击,谓之去得”;二是“渊然而以古,浏然以清,远韵深情,耐人咀味,谓之存得”。
由此可见,陈永修的诗文,在大家眼中的分量极重。

作为乡土文人,陈永修家居白泉之南的王合人、殷陈一带。
此间,鲍山坐落其中。

鲍山,以城而名,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鲍叔牙受封食邑之地,死后葬于山下。
北宋著名文臣名吏张揆、张掞兄弟,以及明代的宗工巨匠李攀龙、民国梨园巨将李大玉等也出自于鲍山脚下。
关于张揆、张掞兄弟的人品、官品,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俩极为推崇。
熙宁六年(1073年)夏,苏辙任职江南未果,“闻济南多甘泉,流水被道”,景色之美不次于江南,于是自请而来,任齐州掌书记,亲自凭吊张揆、张掞故宅,写下传世之作《张文裕侍郎挽词》,以示纪念:

持节西南二十年,华堂遗像已苍然。

归来侍从三朝旧,老去雍容平地仙。

落笔纵横题壁处,诵诗清壮举杯前。

东游邂逅迎归旐,泪落城南下马阡。

次年,任职杭州的苏轼,因思念弟弟而请移密州(今诸城)。
宋熙宁九年十二月,苏轼奉旨调离密州。
转赴徐州途中,于第二年正月途经济南,而苏辙却在熙宁九年十月回京述职,兄弟俩虽未能相见,但苏轼仍于二月初前往王舍人庄,题张揆、张掞“读书堂”,诗《张文裕挽词》,以示敬仰:

高才本出朝廷右,能事方推德业余。

每见便闻曹植句,至今传宝魏华书。

济南名士新凋丧,剑外生祠已洁除。

欲寄西风两行泪,依然乔木郑公庐。

陈永修的开篇七律,以白泉的自然美景切入,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首联开头,将“不见”二字置于句首,将“沧溟精舍”与“名泉潆洄”作比较,强调作者欲见名泉的强烈愿望。
而“沧溟精舍”,则指李攀龙及其他的白雪楼。

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鲍山脚下韩仓村人。
明嘉靖十九(1540年)取山东乡试第二名,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赐同进士出身,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后,历顺天乡试同考官、刑部广东司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山西司郎中。
官凡三迁,辗转郎署,官职闲散。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升任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后不久,因难以忍受陕西巡抚殷学之挟势倨傲作风,借母老归养之名,上疏乞归,旨未下即拂衣辞官,回乡筑楼一座,取“阳春白雪”之典而名“白雪楼”。
从此,隐居高卧,杜门谢客,专心赋诗著文。
因其主张“文主秦汉、诗规盛唐”,而蔚为一代词宗。

第二联的“一行鸥鹭冲烟起,两点鹊华浮黛来”句,其句首,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将“一行”与“两点”相对、“鸥鹭”与“鹊华”相对、“冲”与“浮”相对、“烟起”与“黛来”相对,展现白泉静中寓动的自然景色。
更为重要的是,与曾巩登临华不注、东望鲍山的感怀,相互映衬,烘托出了更加深邃的意境:

云中一点鲍山青,东望能令两眼明。

若道人心是矛戟,山前那得叔牙城。

陈永修的即景有感,既有感慨,也有感叹。
而他的感叹,在第三联的“惆怅营城无剩迹,伤怀粮冢有余哀”尤为明显。

粮冢者,粟之墓也,全国为数不多。
《诗经》里有粮冢,称作宛丘,亦叫平粮台、贮粮台;陕西岐山有“冢疙瘩”,据说是诸葛亮疑惑司马懿的“粮疙瘩”;《水经注》里有“柏冢”,后来称作虚粮冢,竟是战国中晚期的燕国王陵。
而白泉侧畔的“粮冢”,则是南朝大将檀道济的杰作。

檀道济,东晋末年、南朝初年著名将领,宋之开国元勋。
1600多年前的元嘉元年,南朝刘义隆登基,草率北征,檀道济孤军奋战。
至历城,屯军梁王庄,已粮草难继。
有降者告密:檀军无粮,人心惶惶。
魏军遂夜派探子,潜入檀军兵营,打探虚实。
檀道济翻新诸葛亮的“空城计”,命士兵“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而“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檀军以此平安撤军……这个军事典故,后人评价:“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
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
”而道济根据多年战争经验,总结出的三十六计,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军事著作遗产,被载入史册。
应当说,如此人生,才是真正的不朽。

但诗咏梁王庄粮冢的,非陈永修一人。
董芸,字香草,号书农,清嘉庆三年(1798年)举人,以诗名世。
比陈永修早上几十年,董芸萃聚历史一个节点,吟咏粮冢,寥寥数语,却直抵一个陌生的传说:

梁王春草绿纤纤,梁冢依稀数点尖。

风俗尚传檀道济,只无寺庙可观瞻。

自以为,远古的记载,都是美丽的传说,历史再精彩,也难以重复。
当一个贤臣遇上了一个自坏长城、自掘坟墓的君王,他就是纵有“气吞万里如虎”之势,也难逃“仓皇北顾”之窘。
檀道济即是如此,空有三十六计,终难逃无罪被诛之命运,因而后人感慨:“可惜弓藏高鸟在,公然万里坏长城!
”。

其实,道济也绝非美玉无瑕,但梁王庄人却记住了他的好,很多年前就以敬仰与纪念方式,给他建起了祠堂,只是现在已经荡然无存,就连当地人俗称的“粮冢”,也历经千年风雨沧桑,日见缩小而渐失历史的见证。

心若敬古,旧梦也能出新。
时光的轮盘,五味杂陈,转去了历史的剧情,推出的,是鲜活的新生。
近年来,泉水面目全非,白泉更是苟延残喘淡出人们的视野。
如今,济南东部新城正在此地崛起,白泉泉群生态治理项目已悄然启动,人们期待着,期待这片土地,又来生机。

【作者简介】郭光明(男),山东济南人。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校园散文诗协会理事、中国旅游文学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理事、济南市作协全委会委员、济南市历城区作协副主席,山东文学院第十六届中青年散文作家班学员,《散文选刊》签约作家。
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山东文学》《时代文学》《鸭绿江》《北方文学》《长江丛刊》《大众日报》《联合日报》《山东工人报》等。
著有《心灵隽语》《一窖浓郁的陈年美酒》《郭光明散文选》散文作品集、编著《历代诗人咏历城》。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