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职业是没有等级区分的。但中国与国外相比,国内汽车领域的服务群体有着难言之隐。
在国内做汽车维修,会引起亲人们的痛斥。在大多数亲人眼中,这是不光彩,没有前景的职业,应该衣着光鲜,坐办公室才是唯一的出路,说到汽车维修仿佛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加上现在汽车技术人员待遇普遍较低,与付出极为不对等。也有有些人会选择离开这个行业,转行做别的职业。
可是这些并不是我们汽修技术人的错,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
社会环境
国人对汽修行业的不理解,在国外,假如汽车出了毛病,修车师傅很快修理完毕,他们会觉得师傅你可真厉害,这么快就修好了,为我省了不少时间了,多给你点小费吧!
国内就不同了,假如车子出了毛病,到维修厂后,师傅三两下子解决的话,车主会觉得,早知道我自己检查一下就可以了,这么简单,又没换件,应该不要钱吧?
很多时候,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好。
国外人车子坏了,他们去维修,会很相信维修师傅,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人是专业的。
国内的话,车没有以前那么好启动,劈头盖脸就会指责师傅,你换的电池不行,再免费换个新的。
从业环境
汽车后市场的入行门槛低,从业人员素质是制约我国汽车后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种各样的汽修学校随处可见,大专、中专、技校甚至速成班……
在中国十八岁来修理厂做学徒,需要做的事情多,一人多用,在国内很多时候是没进行过系统培训的,完全靠自己领会,没有专门的师傅带你进行培训。加之环境恶劣,工作的脏累!
对于一个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挑战。
在国外修理工最低的要求是上职业学院学习三年,再实习两年,才能通过获得职称,然后还要不断工作、不断学习进修,再到Mechatroniker,Meister,Techniker,这个过程需要很久的,因此导致从业人员紧缺,从业人进行过系统培训素质很高。
修车是需要很长时间掌握的技能,学习能修车和会修车是两个概念,即使是通过标准考核的后也要不断接受一些新技术、新车型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来保证维修质量。
一些看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地加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对于一些初入社会的机修工年轻人来说,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价值判断,一不小心就会走上弯路。
当行业通过时间沉淀达到一定时刻, 市场的优胜劣汰法则,就会显现一个自律良好的局面。
剩下的自然是记得起市场检验和推敲的。就拿一个从业时间较长的汽修大工技师拉出来与pk国外汽修人来比,水准技术没啥差距的。所谓有差距,就是因为放在全体来看的时候,大部分机修工似乎都没有实实在在用“心”去做事。
关于工作
这个“心”,可以表现在工作流程清晰,工具井井有条,安全保障完善,但是我知道的有些机修工就是干活马马虎虎,零件随手放,工具不成套,到紧螺丝的时候,也不知道啥是扭力扳手,凭自己手感不管是否达到了厂家手册要求的力矩。
这个“心”,还可以表现在应该是对日常操作的熟练精进,对疑难问题的钻研,对自我技术的提高等。
专业的维修责任心,完善的管理模式,才是一个规范化、标准化的汽修厂的体现。
建议大家去维修厂修车的时候,工作环境的干净与否,维修岗位的职责是否挂在墙上、维修工时和保养项目是否公开,这才是我们是否选择的依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