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文化之古邯郸文化之都(文化祈雨之都城壕晚霞)

丛台夕照

丛台位于邯郸市丛台公园内,相传是赵武灵王为操练兵马、赏歌观舞所建。
因当时在此地建有许多高台,且台与台之间有天桥相连,故名丛台。
旧时台上有雪洞、天桥、花苑,妆阁诸景。
远观丛台,众台相连,其工繁兴,有琢玉镂冰之巧;登临远眺西接紫山,东临滏水(滏阳河),北瞻仙观(吕仙祠),南望三台(铜雀台、金凤台、冰井台)。
尤太阳西下时,余辉映衬,丛台突显,飞檐斗拱,玲珑精致,美不胜收。
三千余年的风雨兴衰,经多次重修,现仅存一台,台上有据胜亭一座。

滏水春帆

邯郸文化之古邯郸文化之都(文化祈雨之都城壕晚霞)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滏水即今滏阳河,发源于鼓山脚下黑龙洞,因泉水涌沸“如汤出釜”而得名。
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磁县判官张呈导水北流,经邯郸流向沽河(今海河)。
此河为廿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当地的主要水运航道。
滏水途经邯郸时,蜿蜒曲折,河道长达八十余里,每岁春暖花开,河水解冻之后,各类船只舟楫,往来如织,热闹异常,为邯郸一景。
自廿世纪六十年代末河运停止,此景渐失。

紫峰晚霞

紫山在邯郸县西北部,位于邯郸、武安、永年三县交界处,山势耸拔突兀。
因山中多紫石英,山体呈紫色,故名“紫山”。
元初太保太秉忠隐居山中,并在山顶建有双塔。
春夏之季时有紫气郁郁而上,每值晴天夕阳西下时,漫天晚霞衬天空,配以紫山耸拔、紫气袅袅,真似仙山神境一般,紫峰晚霞成为邯郸一胜景。
紫山又名马服山,因赵国大将马服君赵奢葬于此而得名。
现赵奢墓修建完毕,其它设施正在逐步完善。
2005年4月5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之父马鹤龄曾率台湾、马来西亚马氏宗亲来此扫墓祀祖。
2008年9月21日,在这里举行了第五届世界马氏恳亲大会祭祖大典。

古城积雪

“古城”即现在赵王城遗址,在今邯郸市西南郊。
相传赵王自赵敬候建都邯郸始(公元前386年),至秦二世秦将章邯破邯郸,平毁邯郸城止,该城从建达盛至衰,历经159年。
其城规模宏大,建筑精良,布局合理,传说故事众多,文化底蕴深厚。
尽管被秦将章邯所毁,但旧堞犹存,荒台未废,每逢炽雪,高低凹凸,处处玲珑。
现赵王城遗址仍保存完好,已经建设成遗址公园对游客免费开放。

绕郭荷香

邯郸原为战国时期赵国都城,原来的城池也非常大,其壕池相通,城台可望,各类建筑规模宏大,遍布四野。
但自秦二世时秦将章邯“破邯郸夷其郭”之后,邯郸城逐渐衰落。
后经几千年的兴衰,新邯郸城逐渐兴起,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渐成规模。
至清嘉靖年间邯郸知县赵时吉开挖护城河,兵备副使杨彝将东城墙与丛台连接。
至此邯郸已有城有池,其城墙“周八里,高三丈,其厚如高”。
后时任县令的英棨,在护城壕中植荷千百株,后逐年繁茂,在春秋两季,满壕荷花竞放,香飘四野,秀色可餐。
现旧城壕早已不存。

沿堤柳色

旧邯郸城壕四周和横贯古城的滏阳河、沁河两岸,水源丰富,气候湿润,垂柳连绵,枝繁叶茂。
春则波光粼粼,垂嫩拘黄,夏则物影相溶,浪深叠翠,秋则薄雾飘渺,柳影迷离;冬则冰晶玉洁,神采各异,恰似仙境一般,实为邯郸一美景。
今日的滏沁两岸的沿岸,以邯郸古老的文化为底蕴,积极引入人文观念,结合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注重生态平衡相继建成了以龙湖公园、滏阳公园等大型生态休闲场所为代表的沿河带状公园,真正打造了“推窗绿映目,出门踏景行”的园林意境。

仙境诗廊

此景位于邯郸北郊的黄梁梦吕仙祠内,始建于宋,是一组历史悠久规模宏伟保存完好的古建群。
相传卢生在此偶遇神仙吕洞滨,言谈间,卢生对人生颇有微词,吕翁即借枕点化,使其在梦中尽历一生之荣耀悲欢,生离死别。
由于其寓意深刻,很得历代文人墨士倾心,以至古今墨客在祠内两廊题诗(字)数以千计,密布于侧,甚值一品,遂为邯郸一景。
后又有慈禧、光绪自西安避难回京时,在此修建行宫并逗留,使此地增色颇多。
吕仙祠建筑群坐北朝南,山门向西。
内有古迹“八仙阁”、“蓬莱仙境”照壁(相传为吕洞宾手书石刻)、荷花池、清嘉靖帝手书“风雷隆一仙宫”牌匾、卢生石卧像等景。

灵岗香市

灵岗即“圣井岗龙神庙”,位于邯郸西郊,始建于元,盛修于清。
庙宇大殿内中央有井一口,深约丈余,涝不溢,旱不涸,故名“圣井”。
且整个庙宇建筑位于输鼋河南岸的高岗之上,故名“圣井岗”。
县志记载“此庙主雨,凡祷雨者,必向井中请牌”,且“历著灵验”,以至到邯郸县圣井岗祷雨者,来自千里之外,车马云集,香火如市,成为邯郸一景。
清同治六年,京城亢旱,京城和泰山多次祈雨无果的情况下,穆宗皇帝命礼部尚书万青黎到邯郸圣井岗请牌祈雨。
回去普降瑞雨。
同治帝铸金牌一面赐圣井岗,曰“闿泽宏敷”。
所赠金牌留金还铁存于保定邑库。
谢封圣井岗为“圣井龙神”。
赐御书匾额曰“嘉澍应时”。
并发帑银三千两敕修庙字,列入国家祀典,,并颁赐龙旗,彩杖数事,地方官春秋致祭。
九年又请牌应验,加封圣井为“灵应”赐匾额曰“甘霖慰望”当时的直隶总督李鸿章在专门以用国库银子修理邯郸县灵应圣井龙神庙上奏折给同治皇帝。
有文献记载的皇帝派员到圣井岗祈雨就有八次之多。
六加封号,五赐匾额。
以致在清朝后期到圣井岗请牌祈雨成了保全皇家天威颜面的最后一道程序。
光绪年间《邯郸县志》解释:到圣井岗祈雨的,除了附近周边村庄和京都皇宫外,范围已渐渐地扩展到今天的河北、山东、河南、山西。
庙宇前的广场上,车马云集,人头攒动。
圣母殿前的香炉内,不绝如缕的香烟袅袅上升,香火如市,蔚然壮观。
1986年修整圣井时,掏出银、铜、铁、锡“铸雨牌”109枚。
随着历史的发展,圣井岗请牌祈雨方式已经成为特色独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祈雨调水牌也已逐渐演变成为人们祈求福运财运、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的祈福牌。
现在圣井岗已经成为广大群众寻求祈福避灾、求子、求学、求财等精神寄托的重要场所。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