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房庄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东皇街道办事处坑塘整治工作成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 平舆县东皇街道通过“六个结合”,治“坑”与政府引导村民自治相结合、治“坑”与村庄现状村庄规划相结合、治“坑”与公共设施建设相结合、治“坑”与政府以奖代补相结合、治“坑”与盘活集体建设用地解决群众宅基地相结合、解决群众宅基地问题与宅基地有偿使用确权相结合,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因“坑”制宜,分类治理,解决问题,壮大村集体经济。总结出变害为利、变废为宝、一举多得的治“坑”新模式。
填出宅基地 解决“老大难”
由于历史原因,东皇街道农村宅基地无法满足群众“住有所居”的刚性需求,很多村民持续上访、诉求解决宅基地问题,成了乡村两级一时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干部烦、群众怨。
李庄社区大陈村陈继松兄弟三人均无宅基地,老二、老三相继到了结婚的年龄,无处建房无疑成了他们成家立业的“拦路虎”。
群众不能安居乐业,乡村振兴就无法顺利推进。东皇街道领导班子挖空心思商讨解决之道,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判,“填出宅基地”的工作思路应运而生。
东皇街道通过实施农村沟、坡、坎、闲综合治理,在确保不影响村内排水的前提下,把废弃坑塘“挖大填小”平整出宅基地,把平整出的宅基地通过有偿使用的方式优先提供给急需建房的群众并公示,并将所得款项纳入村集体经济,用于平整宅基地和人居环境整治。
在李庄居委会九个自然村,60多座新房拨地而起,村庄美了,老二、老三媳妇儿也过门了,困扰了他家多年的难题解决了。“以前俺家经常因为没有宅基地而苦恼,也是家人生气吵闹的导火索,现在问题解决了,幸福生活更有盼头了!
”陈继松兴奋地说。
盘活宅基地 壮大“村经济”
平整宅基地需要资金,东皇街道因村制宜,引入社会资金,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在小陈社区董营村,四个昔日杂乱不堪的臭水坑已变成了平平整整的宅基地,有的已经种上了各种蔬菜瓜果。小陈社区治安主任李小举告诉,董沿村采用谁投资谁受益的引资方式,号召本村成功人士参与坑塘治理行动。其中该村成功人士李征投资十多万元平整出两处宅基地,暂时由其保管,一旦有群众需要此宅基地,可与其自行协商费用问题。
“无论是谁投资平整出的宅基地,仍然属于村集体所有,只是由他暂时保管,并签订合同”,李小举说,如此以来既解决了坑塘治理资金缺口,消除废弃坑塘脏、乱、差,又能美化村容村貌。
据了解,早在2018年初,东皇街道就在徐寨社区毕庄开始试行一坑一策、分类施治,该村共整理出宅基地8处,筹集资金40万元,用于村内道路整修、乡村绿化、路灯安装、重塑给排水、建设广场游园等人居环境改善,村容村貌由以往的脏、乱、差,变成了如今的净、亮、美。
2019年,东皇街道全面推行“毕庄模式”。根据本社区实际,通盘考虑,量力而行,不拘一格,分期实施。既尊重了社情民意,又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治理的生态化。目前,六个社区通过坑塘综合整治,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不仅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更改变了居民精神面貌,居民逐步养成了良好生活卫生习惯。
建设家乡美 呼唤“能人归”
在东皇街道小冯社区,干港河里蛙声一片,河边栽种的法桐、桂花等绿植错落有致。小冯社区负责人张辉告诉,“这是这两年刚刚栽下的苗木,以后的农村将是绿水常流,四季常青,一点也不会比城里差”。
小冯社区成功人士张现军成立了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疏通水系,完善功能,实现水进村、水绕村的生态景观,因地制宜开展乡村绿化,提高宜林地段绿化率,形成结构合理、层次丰富、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绿化景观。
李庄社区成功人士梁朝华斥资发展农业生态园林产业,打造崔房庄、梁庄小游园建设,村里的空闲地、废弃塘、脏河道都成了他的“画布”,通过植绿造景,村庄来了个大变样儿。“以前出门就看见臭水沟,每到夏天蝇子嗡嗡响,现在不出门就能闻到花香,老少爷们儿常聚在游园里聊天娱乐,村里景变美了,邻里关系也更近了!
”一位村民指着家门前的小游园说。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要投入大量资金。东皇街道积极发动乡土人才,呼唤“能人回归”,通过召开乡土人才恳谈会、发放邀请函等形式,通报家乡发展情况,为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讲解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共商家乡发展大计,许多成功人士积级响应家乡号召,参与美丽家乡建设。
制定硬指标 满足“急忧盼”
“坑塘整治的目的是解决农村宅基地不足,环境脏乱差、供排水不畅、道路不顺、缺少绿化、没有路灯、没有监控等群众‘急忧盼’的问题,这些都是现在农村最突出的矛盾。要把当前农村社会主要矛盾找出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东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闫天璞说,“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可行、效果明显、群众认可、社会认同,就可以大胆创新,放开手脚去干。”
实施改革创新要有制度作保障,东皇街道把坑塘治理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硬指标”,建立考核评比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各村立足实际,多途径、多渠道综合开发利用废弃坑塘,变废为宝。根据地形改造坑塘,实行“挖大填小”,即把一些不规则的小水坑通过扩挖连片建成大塘,用来养殖水立或栽种莲藕等作物,填平后的小坑塘则作为宅基地或建设休闲活动场所。坑塘得到治理的同时又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盘活了村集体经济,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
近年来,东皇街道吸取全国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经验,通过不断的摸索创新,既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宅基地需求问题,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解决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经费不足。同时,街道采取成效评比,以奖代补,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完善居民公约,提升居民自治能力,打造舒适宜居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逐渐探索出一套坑塘治理“新模式”。
“坑塘治理不仅有效的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还增加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东皇街道党工委书记吴志说,“通过坑塘整治,改变了坑塘周边脏、乱、差的现象,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构建生态农村和宜居乡村将起到积极作用。”
(映象网驻马店热线:0396—3599908,投稿邮箱yxwzmdpd@163.com。映象网“大象陪办”电话1800371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