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过武山之长征故事
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革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震撼世界的奇迹和壮举。两年之内,在跨越十余个省的千山万水之间,留下了一条英勇悲壮的征程,一首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史诗,也留下了无数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故事。位于这条征途上的武山,同样留下了伟人们的足迹,英雄们的故事,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八十多年过去了,追溯今天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人民幸福生活的源头,不能不想到历史上那一段无比艰苦的岁月,那一页光辉动人的篇章。
关于红军过武山的这段历史,各种当地史料记述较多,虽各有不同,但大的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从1935年9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由漳县新寺镇进入马力包家柯寨一带,到1936年10月1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离开咀头进入甘谷礼辛的一年多时间里,红军三大主力部队在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率领下先后经过武山,足迹遍及现在的马力、鸳鸯、山丹、榆盘、温泉、洛门、咀头等15个乡镇,传播马列主义,建立党的组织,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组建县、区苏维埃政权,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长征精神,必将不断激励武山人民披荆斩棘,开拓前进!
1、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1935年9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陕甘支队)经岷县闾井、蒲麻,漳县的草滩、贵清等地,于当日拂晓抵达新寺镇,跨越龙川河进入武山马力北顺地界,经苗庄、杨坪、王家门、付家门,行军20公里,中午前后到达鸳鸯镇南的丁家门一带,抵丁家门后,除派少数警戒外,其余全部休息。26日拂晓,部队离开丁家门越支锅石峡,行程近7.5公里,到达渭河之滨的鸳鸯镇,红军陕甘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政委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先头部队两个团,从武山鸳鸯镇渡过渭河经盘龙山直达甘谷礼辛附近,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佯攻陇西东四十铺,其余部队在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等的率领下分两路纵队渡过渭河到达费家山、水家沟一带,在费家山露营休息了一夜,毛泽东等住在村民费孝忠家。最近有文考证,毛主席夜宿在费家山群众温暖的土炕之上,回忆长征一路走来的血雨洗礼及刚刚突破国民党渭河防线的伟大胜利,主席触景生情,心潮澎湃,如今曙光在前,陕北在望,他满怀豪情的挥笔写下了不朽诗篇《七律•长征》的初稿,并在隔日的“榜罗会议”上第一次诵读。9月27日晨,红军离开费家山,翻越苏家大山进入榆盘镇苏家村、大李家沟,越祁家岘,经榆盘庙儿沟、下堡东一带,进入通渭县榜罗镇。
2、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1936年8中旬,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王树声部从哈达铺出发经闾井、新寺等地于8月23日进入武山境界(据考证当时王树声患病,红军总部把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肖克调来接任三十一军军长,政委为詹才芳),沿包家柯寨,马力、王家门、丁家门、盘古抵达鸳鸯镇,三十一军总部驻颉家门,该军左路纵队向陇西方向挺进,右路纵队的九十三师在军参谋长李聚奎的率领下渡渭河继续北进,于9月4日进入通渭县城。九十一师在师长徐深吉、政委桂干生的领导下驻扎鸳鸯、山丹、滩歌一带(师总部驻山丹镇开明地主车可图家中),红军在鸳鸯镇颉家门村成立了武山县苏维埃政府,同时成立了鸳鸯和山丹区政府,各村还成立了村农会,宣传募捐抗日救国公粮,支援红军。为了筹款筹粮,红军经常去周边乡镇攻打地主武装据守的土围子(当地人称堡子),足迹遍及马力、滩歌、龙台、四门、高楼、桦林等十多个乡镇。
9月下旬,西北战场敌军剧增,敌机常来侦察轰炸,在鸳鸯镇也投了数枚炸弹,因形势突变,红四方面军分五路纵队北上,于10月8日最后一支部队渡过渭河,过陇西永吉和武山榆盘交界的山路向北挺进直达通渭。红军离开武山时,公开的三个党员(其中一个是山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马鸿九)随红军北上,没有公开的就留下隐蔽起来了。
1935年9月上旬,天水籍***人柴宗孔在洛门镇刘坪村建立了天水地区第一个地下党支部——中共武山刘坪支部,期间,积极争取先进分子,先后介绍刘尚恭、魏向贤、史学经等加入中国***,壮大了武山的党组织。一年后的36年9月2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任命柴宗孔为抗日救国军甘肃省第三路军司令员。红军北上后,柴宗孔率队坚守在陇西、天水一带打游击,直至1936冬,在与天水县保安团在杨家寺土盆子下激战中壮烈牺牲。
3、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1936年10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所属右路纵队与左路纵队在礼县固城会合北进,右路纵队(即红六军)由军长陈伯钧、政委王震率领从固城出发,翻越瘦驴岭进入甘谷,后经磐安镇、礼辛进入通渭。左路纵队在贺龙、任弼时率领下,翻越礼县分水岭进入武山,沿谢家庄、包家庄、李子沟、中坝到达温泉柏家山一带宿营。10月9日,兵分两路,右路沿聂河出沟至甘谷盘安镇,过渭河驻谢家坪一带休整筹粮,然后北达礼辛。左路翻越东梁山,经湾儿、观儿、金刚寺、郭家庄,文家寺行20余公里抵达洛门附近,在西旱坪、上堡子一带击溃国民党保安队的堵截,占领洛门镇。当日深夜,红军用绳索作缆,抢渡渭河。红二方面军所属各部渡过渭河后,经龙泉李家山、咀头、杜家沟,进入甘谷礼辛,同右队会师,10月11日进入通渭县境内。
每当读到红军长征过武山的这段历史时,常使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因为红军的精神给我们以力量,激励我们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工作,但在我心中常常有几个疑问一直没有解开:
1、为何红四和红二方面军过武山比红一方面军迟了近一年之久呢?
2、红四方面军在武山活动了四十多天,在一个地方停留这样长的时间在长征史上是非常罕见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3、经查红军在甘肃活动的各种史料,红军长征过武山时第一方面军的主要领导有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红二方面军的主要领导有贺龙和任弼时等,这两路军在武山的时间较短,都是三天左右,领导随军一起行动记载比较明确,但四方面军在武山历时四十多天,各种当地史料记载的主要领导只有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和政委詹才芳,但我们知道四方面军总指挥是张国焘,副总指挥是徐向前,一起还有朱德总司令,怎么在红军过武山的各种史料里很少介绍,难道他们没通过武山吗?他们这期间又在那儿活动呢?
怀着对红军的崇拜和对家乡的热爱,我利用工作之余在网上查阅了许多有关红军长征过武山的史料,都很少有这方面的记载。地方长征史料对主要领导记载较少的一个原因是长征期间为了安全,高级领导的行踪和姓名都是绝对保密的,如毛泽东的化名为李德胜,张闻天称洛甫,其余主要领导一般也都不用真名,所以后来的人们收集这方面的史料很困难。过了很久,遇到一个定西的同学说起家乡的红军故事,提到长征时徐向前、李先念在漳县的事迹,我脑子里灵光一闪,是不是住武山的红军只是一小部分,而同时在临近县也有红军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在网上查了临近的漳县、岷县、甘谷等县有关红军长征的记载,许多疑问迎刃而解。
原来我们常说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主要指的是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的红一方面军的历史, 实际上在1934至1936年两年中实施战略转移的还有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徐海东、程子华领导的红25军共四路红军,其中红25军是1934年11月从鄂豫皖根据地出发,经安徽、湖北、河南入陕西,并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35年8月挺进甘肃后转战于两当、天水,经新阳镇过渭河进入秦安、静宁等地,从宁夏隆德翻越六盘山后过庆阳的镇原、合水、华池于35年9月到达陕北,这支部队未经过武山,是最早到达陕甘宁苏区的长征队伍。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历时一年的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时共有八万多人,经湘江战役后锐减为三万多人,到四川时还有一万多人了。当时由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等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在川陕根据地,为了接应红一方面军加之敌军围攻加剧,于1935年5月撤离了川陕根据地,一路向西于35年6月在四川懋功和红一方面军会师。这时红四方面军有八万多人,两军会师后,混编成左右两路北上,左路军由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和参谋长刘伯承率领,右路军由前敌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和参谋长叶剑英率领,党中央的主要领导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等随右路军行动。由于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怀有个人野心,自恃人多枪多,对抗党中央的北上方针。过草地后,张国焘电令陈昌浩挟持毛泽东率军南下准备向西康方向退却,叶剑英收到电报后不顾危险立即偷偷的飞马告诉毛泽东,毛泽东感觉情况紧急,果断和彭德怀等率红一方面军的七千多人连夜撤离北上,其余军队在张国焘的挟持下重返草地南下,张国焘公开搞分裂并另立中央,党和红军面临着一次空前严重的危机。
1935年9月17日,红一方面军过草地后突入甘南迭部,攻克了天险腊子口,同时挥师东进,于18日迅速攻占了宕昌哈达铺,在哈达铺休整期间,毛泽东从国民党的天津《大公报》上知道了陕北有刘志丹领导的红军及根据地的消息,从而初步下定了率红军去陕北的决心,同时把第一方面军整编为陕甘支队,司令员为彭德怀,毛泽东任政委,下辖三个纵队,其中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政委聂荣臻,第二纵队司令员彭雪枫,政委李富春,第三纵队司令员叶剑英,政委邓发,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彭德怀、林彪组成的五人领导核心。此时随陕甘支队一起行动的还有后来成为国家重要领导人的筹粮委员会主任刘少奇、政治部副主任杨尚昆、在第三军团做民运和青年工作的胡耀邦及第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邓小平,另外还有遵义会议后从领导岗位上下来的李德、博古。张闻天这时虽然是党的总书记,但在军事方面大家都衷心的拥护以毛泽东为首的“三人团”的决策(遵义会议前三人团成员为李德、博古、周恩来,后为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之后党中央给张国焘发电催促其北上未果,陕甘支队一路披荆斩棘,过岷县、漳县、武山、通渭、静宁,从宁夏隆德翻越六盘山,经庆阳的镇原和环县,一路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层层防线,于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与苏区红军胜利会师。
读到这里,往往有些人会产生疑问:这时同张国焘一起的朱德总司令为什么没有跟毛泽东北上而是选择随张国焘南下呢?这是因为一、四方面军分离后,随党中央北上陕甘的红一方面军主力仅有7000余人,加上陕甘苏区的红军也不到1.5万人,而随张国焘南下的部队仍在8万以上,很显然,这是一支十分重要的革命力量,朱德相信,四方面军广大干部战士都是好的、革命的,不能把它丢给张国焘不管。
红四方面军南下后,广大指战员英勇战斗,曾取得一些胜利,但由于张国焘南下方针的战略性错误,始终不能在川康边区立足。经过几个月苦战,部队由南下时的8万余人锐减到4万余人。挫折和失败使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逐渐认识到张国焘南下方针是错误的。1936年5月中旬,从湘鄂川黔根据地长征来的由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在四方面军派部队策应下,分左、右两路进入康南。5月20日,陕北党中央来电,对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采取北上方针一致欢迎,张国焘接此电报,又迫于二、六军团即将到来的形势,加之“共产国际”不承认他自立的“中央”,遂接受朱德、徐向前等的多次劝导于6月6日宣布取消他的“中央”,成立中共西北局。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终告破产,南下部队又踏上了重新北上的道路。
1936年6月底,红二、六军团到达四川甘孜附近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7月初,二、六军团整编为红二方面军并和四方面军分左、中、右三路纵队联袂北上,于8月5日抢占腊子口, 8月17日,由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率领的第四方面军三十军到达漳县,击溃国民党毛炳文部,攻克县城,占领漳县全境,由四方面军前敌总指挥徐向前领导的前敌指挥部进驻盐井镇,进逼陇西。当时张国焘、朱德等正在岷州三十里铺的红四方面军总部召开西北局会议,在会上张国焘又力主红军向青海方向西进。到9月7日,岷州(今岷县)洮州(今临潭)西固(今舟曲)战役历时34天,红军攻占了漳县、临潭、渭源、通渭四座县城及岷县、陇西、临洮、武山等地的广大地区,开辟了甘南临时革命根据地 。9月初,接党中央指示,红二方面军向东挺进攻占了成县、徽县县城及两当、康县的广大地区。10月初敌军压境,二方面军腹背受敌,随果断撤离陇南,从礼县、天水、甘谷、武山等地取道北上,经通渭向静宁方向挺进。
1936年9月23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在漳县盐井镇召开了紧急扩大会议。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李先念、肖克、李特、何长工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朱德主持,会上大多数同志对张国焘坚持西进、分裂红军的主张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迫使张国焘接受了中共中央北上的命令。
1936年,陕北红军和有了抗日进步思想的西北“剿匪”总司令张学良有了秘密接触,蒋介石不满张学良剿共不力,直接电令西北“剿匪”军第一路第三纵队司令官毛炳文,如再丢陇西,提头来见。进入9月,西北战场敌军压境,情况危急,9月29日,红四方面军总部重新下达了北上的命令,红军分五路纵队从陇西文锋至武山鸳鸯镇的几十公里路段上,前后用了近十天左右的时间过渭河经陇西永吉和武山榆盘交界的山路去了通渭,红军总部及有关领导从文峰过渭河经妙娥沟、洗马沟过史家庙进了通渭马营镇,后经华家岭去了会宁。
1936年10月9日,朱德和张国焘、徐向前等率红军总部及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到达会宁,与党中央派来的红一方面军迎接部队会师。10月17日,红二方面军在会宁县青江驿与红四方面军第九军会师,10月22日,红二方面到达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的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的迎接部队会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终于完成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中国革命迎来新的历史时期。
主要参考资料:
1.《长征星火耀陇原》
2.《聂荣臻长征回忆录》
3.《红军在天水》
4.《红色记忆》
里元有
2021年3月31日
作者简介
里元有,男,甘肃武山人,网名大漠驼铃,毕业于天水师范学院物理系,喜欢记录美好生活,分享感动故事,现在武山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任教,中专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