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曲”不背!(小林红曲制药产品成分)

据央视发布,截至3月28日晚,服用日本小林公司含红曲成分保健品的消费者已有5人死亡、114人住院,另有约680人已去医院就诊或准备就诊。
(详情)

另据日本媒体当地时间3月27日发布,日本大阪市政府命令小林制药公司对“红曲胆固醇颗粒”等三种产品进行召回,因上述产品收到大量健康受损及死亡报告,厚生劳动省认为“其中疑似含有害物质”。
涉及的红曲由小林制药大阪工厂生产,该公司称可能是与预想中不同的来自霉的成分导致了问题。

3月24日,小林制药发布相关通知表示,在日本制造、销售的保健食品“红麹胆固醇颗粒”,出现了一些食用后可能导致肾脏疾病等问题的报告。
部分受影响产品通过跨境渠道销往中国大陆地区。

“红曲”不背!(小林红曲制药产品成分)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如果您手里正好有这款保健品,一定要立马停止服用,可以送到相关部门进行检测,检测费用将由小林制药承担,也可以通过购买渠道原路退货。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小林制药是日本最大的红曲生产厂家,每年能够生产18.5吨红吨。
这么多的红曲,小林制药自个儿肯定用不了。
它自己只能消耗两成,剩下的八成,十几吨,都会***给其他企业,包括食品饮料企业、保健品企业等等。

现在出事的虽然是小林制药的产品,然而,那些同样用了小林制药提供的红曲原料的企业,它们的产品安不安全,也是一个未知数。

01

祸起萧墙的“红曲”

日本小林制药的红曲保健品事故越来越大。

对于食品和保健品来说,这样的事故已经严重到足以“载入史册”了。

导致小林制药翻车的原因,是一种名叫红曲的物质。

红曲是什么呢?

据广东省中医药局主办的微信公众号“广东中医药”2024年2月29日发布的一篇文章介绍,中药红曲是经红曲霉发酵而成的一种米曲,可以药食两用,既可以做药,还可以酿酒。
在古代,红曲也被称为丹曲,因为丹也有红的意思,红曲最早起源于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使用历史,早在汉代就已经在民间普及。

红曲作为一种微生物发酵品,不仅能作为天然无毒的食用色素使用,还能用于肉、鱼、豆类等各种食品的抗菌防腐。
红曲还富含酒香,是酿酒、酿醋、酿酱油的好原料。
包括这回小林制药出事,召回的不光有药品、保健品,还有清酒和酱油以及一系列添加了红曲成分的食品。

一时间,红曲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谈红色变。

中国人用了2000多年的红曲也没见出过这么大的事,怎么日本小林制药就在红曲上翻车了呢?

红曲产品,具体可以分为三种:红曲米、红曲红、红曲保健品。

红曲米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特色食品,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
它是以大米为原料,用红曲霉菌发酵培养得到的红色颗粒。
在实际应用中,也经常进一步把红色颗粒打磨成粉,用水送服。

在古代,红曲米粉经常作为药用。
《本草纲目》当中就对它有记载,认为红曲米粉有多种功用,比如“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打扑伤损”“女人血气痛,及产后恶血不尽”等等,都可以治疗。

而在传统烹饪中,红曲米经常被作为色素使用,比如酱豆腐、烤鸭,以及一些黄酒、米醋等等,都会往里头点一点红曲米,用来增色。

“红曲红”,就是俗称的“红曲”,有两种制造方式:一种是以红曲米为原料,经过萃取、浓缩、精制得到;另一种是以大米或者大豆为主要原料,进行液态培养基,经过红曲霉菌发酵、培养、浓缩、精制而成。

宋应星曾经在《天工开物》当中详细记载了红曲米的生产方法。

不过,在食品领域,红曲米和红曲红通常是作为色素广泛使用的,很少有直接吃红曲的,口感不好。

第三类,红曲保健品,则是以红曲为原料,加入其他辅料制作而成的“功能食品”或者“保健食品”。

基于红曲米和红曲的应用历史,它们获得了“药食同源”的资格。
所以,红曲米和红曲,可以作为食品配料添加到食品当中,也可以作为药材用于保健品或者药物使用。

对于红曲的药用价值,上世纪70年代末,日本科学家从红曲发酵液中发现并分离得到一种名为莫纳可林K的化学成分,发现它能显著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
红曲对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都有一定疗效。

此外,红曲中的天然抗氧化剂黄酮则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

要这么看的话,红曲简直就是宝。
如果好好利用的话,会对人类健康大有裨益。

但是,小林制药表示,对红曲保健品进行成分分析后发现,部分红曲原料中可能含有该公司掌握范围外的未知成分。

究竟是什么未知成分?小林制药没说。

这种未知成分会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小林制药同样也没说。

这就好比什么呢,有人给我盛了一碗饭,然后告诉我,你这碗里不光有饭,还有其他未知成分。

嘿,您说这碗饭,我是吃还是不吃吧。

不吃,那是粮食,浪费了。

吃?我也不知道是嘛未知成分啊。

作为一家制药企业,这种说法,就是极不科学,极不负责任的。

02

“红曲”还能不能用

鉴于小林制药的含糊回应,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了解读。

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清华大学公共卫生硕士顾中一介绍,红曲中有一种活性成分叫“洛伐他汀”,这种成分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的作用,但具体剂量、效果需要另说。

老话常说,是药三分毒。

从分类上说,红曲霉菌属于曲霉属。

经常用来酿酒或者做发酵食品的红曲霉菌,算是比较安全的菌种。
从理论上说,大米经过红曲霉菌发酵产生的红曲成分,是安全的。

然而,整个发酵过程太复杂了,很难控制其他的“杂菌”或者“副产物”。

小林制药所说的“未知成分”,估计就是某种“杂菌副产物”。

人类真正发现红曲有副作用,不过近二三十年的事。

1995年,法国科学家才发现了两个红曲霉菌菌株能够产生桔青霉素。
这种毒素具有肾毒性,并且能够致畸、致癌。

从那以后,各国都对红曲产品有了相应的要求。

比如说,中国食药监部门就对作为保健品原料的红曲制定了标准规范:红曲推荐量每天暂定不超过2克。

对于红曲中的桔青霉素也设定了限量标准,每千克不超过50毫克,而日本的限量标准则是每千克200微克,欧盟的标准是每千克100微克,由此可见,中国对红曲中桔青霉素的限量标准是最严格的,是日本的四分之一,欧盟的二分之一。

所以说,有些产品,真没有必要迷信国外的产品。
中国产品的标准远比他们要严苛得多。

小林制药翻车,这个锅,不应该让红曲来背。

翻晒红曲

如果是含有红曲成分的保健品或者药品,一定要把握两个原则:

一是遵医嘱,有没有必要吃含红曲成分的保健品、药品,听大夫的,别自个给自个开方子;

二是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正规产品。

业内人士还提到了一个细节,也有必要跟大伙交代交代。

中国人利用红曲作为原料,有上千年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中药入药最安全的方式还是汤剂,经过高温蒸煮后可以把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沉淀在药渣中,从而规避对人体的伤害。

然而,小林制药很多产品是以粉末剂的方式入药,号称更容易吸收、更方便服用,粉剂有粉剂的优势,然而粉剂的使用本身需要特别慎重,特别是部分超微粉,因为太细了,太小了,容易残留在肾脏器官不被排出,时间久了可能会对肾小球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需要进一步验证其潜在危害。

03

翻车的“国民制药公司”

据新华社发布,在日本,小林制药素有“国民制药公司”之称。
它的出名,不单纯在于能够开发新药,更多的是营销策略。
如果说医药营销小林制药自称第二,就没人敢说自己第一。
包括欧美发达国家的制药企业,在营销这块,面对小林制药,也甘拜下风,用时髦的话来说,它就是妥妥的“网红达人”。

只不过这回,擅长营销的小林制药栽在了质量问题上。

位于日本大阪的小林制药总部

做药,自古以来都是个良心活儿,营销固然重要,但是质量始终是要放在第一位的,是药三分毒,药要是出了问题,那是会出人命的。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的学者陈洋在接受人民网“环球人物”专访时是这么评论的:

“小林制药十分擅长宣传推广。
在电视剧、综艺节目以及电影中,经常能看到小林制药以赞助商的形象出现,各种的产品植入,在日本堪称家喻户晓。
在企业没有遭遇危机的时候,知名度越大越好,而旦遭遇危机,名气就成了双刃剑,反而会把自己置于聚光灯下。

小林制药日剧插播广告中的常客

咱先从小林制药的发迹说起。

1886年,小林忠兵卫在日本大阪创办了小林药房。
一开始只是经销商,卖药的,并不研发具体药物,相当于开了一家药房。

药房一开就是70多年,一直没有染指制药行业。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小林制药的第四代传人,小林一雅,开始接手家族企业,他把药房继承过来了。

大阪是日本著名的商埠,大阪人号称个个都会做买卖。

小林一雅就属于脑子比较灵光、商业头脑比较发达的那种。
他一琢磨,家族企业,开了70多年的药房,没有新意啊,既饿不死,也发不了大财。
于是乎,他研发出来一种产品,这种产品,直到今天,大伙还在使用,您家里说不定就有,它不是药,它是什么呢?放在马桶里的清洁球,蓝色包装的,往马桶水箱里一放,自然溶化,冲出来的水都是蓝色的,可以起到清洁马桶的效果。

怎么样,是不是见过。

这种马桶清洁球,就是小林制药的第四代传人小林一雅发明的。

这种马桶清洁球一经推出,立马风靡整个日本,进而,打入了欧美市场,成为畅销产品。

有人说了,马桶清洁球,它不算药啊,它顶多属于日化用品。

没错,别着急,从日化用品开始,一步一步,买卖就干起了。
直到今天,小林制药也没有放弃日化用品。
日化用品是小林制药一个重要的商业板块,推出了很多的现象级产品。
随便说几样,您肯定都知道。
比如说贴在衣服上的“暖宝宝”,再比如说,退烧用的“退热贴”。
这些大伙耳熟闻的产品,都是小林制药的产品。

小林制药明星产品

小试牛刀尝到甜头之后,小林药房开始扩大经营,又正好赶上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好时候,借着这股风口,小林药房变成了小林制药,逐步成为世界级的制药企业。

04

“小池大鱼”的营销策略

对于这段的成功经历,小林一雅后来还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小池大鱼》,意思就是说,小池塘里也能养出来大鱼。

套用到商界就是,“在没有消费的地方创造消费,开拓新的消费市场,是小林制药成功的经营之道。

也别说,像什么马桶清洁球、暖宝宝、退热贴,之前确实没有人想到过,这些偏门的消费领域都被小林制药给开发出来了,从偏门干成了热门。

现在小林制药的掌门人,则是小林家族的第五代传人,小林一雅的儿子——小林章浩。

小林制药第五代掌门人小林章浩

小林章浩,1971年出生于日本兵库县,在他出生的时候,家族生意已经做大了,所以,他基本上没走什么弯路,家里为他安排的每一步,都是为其日后“登基”打造。
就是俗称的“一落地嘴里就含着金钥匙”。

1994年,小林章浩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经济系,然后,进入花王日化上了四年的班。
1998年,小林回归家族企业,进入小林制药的生产部门,随后又历经了市场部、国际业务部,直至当上国内业务总监。

这期间,小林章浩还抽空攻读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的MBA。

2004年,33岁的小林章浩进入董事会;2013年,正式接班,成为小林制药法人代表。

小林章浩继承了他老爹的商业思维,很会找机会包装自己的产品,不仅继承了“小池大鱼”的经营理念,还脑洞大开,开发各类新产品。

除了刚才说的“暖宝宝”、”退热贴“之外,厕所消臭剂、宠物消臭剂,这些产品都出自小林制药。

2021年,小林制药还推出了一款“安眠耳栓”产品,跟耳塞子类似,睡觉的时候,往耳朵里一塞,防止噪音,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再次大获成功。

小林制药最大的特点就是,号召全体员工,从困扰日常生活的各种小事出发,每个月都要提出新点子。
这是有量化任务的,从中找到开发新商品的灵感。

每年能够收集4万多个点子,受这些点子启发,小林制药开发出了五花八门的非处方用品。

不过,近年来,小林制药也遇上了“创意瓶颈”,爆款产品明显减少,企业逐渐陷入吃老本的危机,小林制药的利润率也遭到了腰斩。

人脑不够,AI来凑。
从2023年开始,小林制药提出引入AI技术。
然而,过于追求产品创新的小林制药,如今栽在了质量问题上。

3月29日,小林制药公司社长小林章浩(左二)及相关负责人在日本大阪举行的发布会上鞠躬致歉

05

“日本制造”神话不断破灭

翻车的不只是小林制药,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企业不断被曝出丑闻,从财务造假到掩盖质量问题,日本企业营造的“安全神话”正以惊人的速度褪色。

人民网对此进行了梳理:

高田集团是经营工业纺织品的家族企业,1985年进军汽车安全气囊领域。
进入21世纪,其生产的安全气囊被发现致命安全问题,启动时会爆裂金属碎片,对前排乘客造成安全威胁。
从2013到2014年两年间,仅在美国,因高田气囊故障导致召回汽车总量就达到780万辆,成为有史以来汽车行业最大的召回案,被称作“汽车界的切尔诺贝利事件”。

2017年,神户制钢所承认篡改产品的技术数据,并将这些用以制作汽车、新干线列车和飞机等的问题钢产品交付给了大约500家国内外客户。
丑闻震惊全球。

2021年,日本汽车零部件巨头曙光制动器工业公司承认,其在日本工厂生产的刹车等4种零部件产品中,有超过11万项质检数据系人为编造。

2021年,小林化工(这个小林化工和小林制药没有关系,是两家企业)被曝违规操作,其治疗脚癣的口服抗真菌药中,被错误的增加了安眠药成分,且添加量严重超标,达到日本最高限量的2.5倍。
服用该药的消费者引发了20多起交通事故。
随着事件发酵,小林化工被曝持续造假40年,其生产的500种药品八成有造假记录。

日本企业的这些“神操作”,让人无语。

很长一段时期,“日本制造”都是高品质的代名词,是产品的信誉保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欧美国家还掀起过向日本学习的热潮。

但进入21世纪后,日本企业研发速度过慢,导致企业研发的新产品投入市场时,不是产品过时了,就是难以激起消费者的兴趣。
一些日本企业在全球竞争中节节败退,为了维持以往的“高端人设”,就只能采取牺牲质量、财务造假等方式了。

文字统筹 | 邢耕

编辑 | 马瑞

综合 | 央视 人民网 环球人物 澎湃 中国周刊

来源: 天津广播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