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市场要慢下来了?(新能源双轮企业汽车服务行业)

作者 | 拉面安

来源 | 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众所周知,过去几年,长期分散的汽车后市场在极短的时间内,在“新流量和新能源”上达成了一致意见,一些企业甚至不约而同把二者抬到了“战略”维度。

后市场要慢下来了?(新能源双轮企业汽车服务行业)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2020年,抖音正式进入汽车后市场视野,且似乎一夜之间成为不少汽服店解决生意难题的“最佳方案”;2021年是新能源车售后的元年,独立售后巨头先后涌入并布局,之后包括猫虎狗、华胜、恒泰、国合等选择加速布局。

在这之后,慢了几十年的行业一下快了起来,甚至比前几年互联网入侵时快了好几倍。

抖音成为产业链影响力企业甚至不少汽服店开展业务的标配,不仅老板亲自下场、甚至成立独立团队做抖音,个人IP、企业IP、账号矩阵等策略玩法从无到有、迭代优化了无数遍。

头部连锁斥巨资和人力all in新能源,手握多个新能源售后授权机会的华胜提出“豪华车维保+新能源汽车服务”双轮驱动战略以及“五年再造新能源领域华胜”的口号;同时恒泰、国合和和信行也在售后授权或改装业务方面成果斐然,过程中“双轮驱动”战略或者“稳住基本盘、拿更多新业务”的原则也在一定范围内成为共识。

这种“快”给行业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但给行业带来的焦虑和一些问题也是板上钉钉。

迈入2024年,一些企业开始带头调整方向,放缓节奏、“慢”下来。

一、猫虎狗、华胜“回归燃油车”,区域连锁不再两手抓

近日,汽车服务世界专访了华胜总裁周大军,他提到了华胜的最新变化:将发展战略由前两年的“豪华车维保+新能源汽车服务”双轮驱动调整为“回归、聚焦和一体化”,其中“聚焦传统燃油车业务”的提法,与前两年的“all in新能源”形成了鲜明对照。

而在上个月的汽车服务世界超级大会上,汽车服务世界也注意到,不少企业也都提到,曾经觉得一些“都能要”的东西,在实际经营中其实很难实现,进而导致老板和团队在落地的时候需要不断做权衡和调整。

和华胜几乎同一时间提出“双轮驱动”战略的和信行朱文明,就提到自己的这条路上遇到了诸多挑战,譬如“员工抵触情绪较大”、以及“个人和团队的精力偏移导致基本盘萎缩”,现在他的重心放在“腾势改装”业务上;而成都飚野朱焱甚至提出一个观点:在需要的时候,门店必须放弃老客户,才能挣到更多钱。

不难发现,2024年让更多企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边界,并在抉择后确定了全新的发展重心。

在这之前,他们试图两者兼顾,双轮驱动。
但经过几年的摸索后,决定选择一个单一方向进行深耕。

以头部连锁为例。
前两年在“燃油车”和“新能源”上均做过密集布局,但结合上半年企业动态来看,至少他们当下的决定是“回归燃油车”。

除华胜外,猫虎狗、百援等这些去年还在积极拿新能源相关授权的企业,今年普遍把重心放在了“燃油车”上,比如猫虎狗现在的项目重心之一就是以三膜为代表的美容业务;而百援也启动烧机油治理等大型项目的客资集客局部试点。

老牌连锁也是如此,在转型的过程中,以区域连锁为代表的老牌连锁,大多希望可以做到基本盘和新业务“鱼和熊掌兼得”,但实际成果证明,兼得的难度非常高。

以和信行为例。
21年特斯拉试水成功后,和信行的发展定位便从“BBA 豪车专修”调整为“BBA专修+豪车升级”,希望可以“双轮驱动,降低试错成本”。

但这条路走了差不多1年,老板朱文明发现并不容易。
因为“精力偏移后,基本盘萎缩是难以逃避的事实。
做的增量业务还不够去填存量业务。
”根据现阶段和信行重心在腾势改装的情况来看,至少现阶段,和信行尚未找到有效缓解存量业务下滑的方法。

当然,也有二者兼得的案例,比如路路通直到现在依旧坚持“双轮驱动”战略,可见该模式下,路路通的发展仍处于向上趋势,但大前提其实是路路通扎根盘锦市场20多年,并在这片市场上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售后生态。

乍看之下,这些企业快了好几年后,似乎又变回了“保守”风格。

尤其是跟隔壁4S店集团最近的动态相对比,这种感觉更明显。

此前,汽车服务世界梳理了9家汽车经销商集团上市公司的2023财报,多个经销商集团明确提到重点布局新能源车维修的有关动态。
而在前几天,广汇又宣布新增2家新能源店面,明确表示“今年加快了新能源门店网络布局步伐,目标年内新能源及自主品牌网点破百”。
据悉,年初到现在,广汇已经获得了包括极氪、ICAR、小鹏以及阿维塔在内14个热门新能源品牌的授权。

要知道,在前几年,这些企业均是细分赛道上被寄予厚望、即将“起飞”的代表,如今突然慢下来,原因是什么?

二、“狂欢”过后,回归现实

直接原因层面,周大军的一段话可以做高度总结:对去年基本面也是基于乐观判断,出现了一些结果上的偏差。
上述做出新决定的企业普遍面临了这个局面。

至于进一步的深层原因,则需要结合多个维度进行判断。

宏观维度来看,后市场受到车市结构性动荡的影响会越来越突出。

打了小两年的车市价格战,加快了国内汽车销售以及售后服务体系的变革速度,“新能源出成绩不易”、本就掌握绝对优势的售后便成了4S体系最后希望,这对独立售后的冲击是巨大的。

往下一层的中观维度,独立售后这两年的内部竞争激烈程度显然超出绝大部分从业者预估。
国内40万修理厂本就过度饱和,大家寄予厚望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效率优化和创新性也效果甚微。

且在日复一日的价格战之下,越来越内卷的行业更是给了所有人一记当头棒喝。
9.9洗车、38的四轮定位、198小保养套餐、398钣喷团购套餐、1999改色膜…线上线下、卷生卷死,项目利润卷薄了、门店盈利卷少了、行业的价格体系也卷崩了。

这种情况下,微观层面的个体企业,显然有必须调整战略和战术的充分理由。

为什么是2024年才真正做出抉择?因为2023年来不及、也不敢轻易做抉择。
作为后疫情时代的第一年,不少人对行业的走势判断相对乐观,绝大部分企业之前都是按照“快速复苏”进行的资源分配和战术规划,即便生意迟迟不到预期,但绝大部分企业依旧选择熬一熬“再等等看”。

比如在新能源布局上,华胜去年上半年就出现了结果上的偏差,在感知到行业走势后,选择在去年下半年做出调整,并于今年正式宣布“回归燃油车”。

归根结底,“回归”也好,“保守”也罢,战略定位不能脱离市场大环境,战术打法更要灵活变形,既然压力迟迟无法释放,调整就是第一要务了。

除了这些之外, 2024年之所以成为后市场不少企业的抉择之年,还有更多“实际”原因。

首先,从口罩时间开始一直到现在,后市场绝大部分企业的承压时间过长了。
当然,各行各业均是如此,实体店老板借“小额贷”渡过难关的例子比比皆是。

再者,独立售后绝大部分企业拓展新业务的难度比以为的要高,也是事实。
和信行朱文明就提到:改装项目的红利期短,导致绝大部分改装项目的可持续力都不强,说没就没了,比如和信行做特斯拉的红利就做了一年。

此外,经济下行、消费力下降对行业的冲击亦不可避免。
“努力120分,都拿不到以前80分的成绩,因为客户不舍得花钱了”,类似的感慨身边不少老板都有过表达。

三、重新领悟“慢行业”的真谛

从年初到现在,只要跟做生意的聊天,可能99%老板都是告诉你,今年赚钱史上最难,环境太差。

因此,今年对绝大部分企业来说,“慢”的确比“快”要更具积极作用,也更符合长期主义路径。

隔壁餐饮行业已经是卷出新天际。
一条街走过去,几乎每个餐饮小店门口都摆了辆小吃三轮车,牌子上要么是“炒饭炒面”类的、要么“卷饼手抓饼”类的,或者是“猪蹄”。
笔者回家路上的一家“光烧饼”,店里不仅摆了“凉皮凉面”摊位,还有个“炸鸡柳”摊位,兼职摊位的面积都比主营的烧饼面积大了……归根结底,赚钱太难。

回到独立售后,情况也是类似的。

想要深耕一个项目,却发现不赚钱的项目深耕不了一点,赚钱的项目要么很快就不赚钱了,要就是价格只有更低、没有最低。

想要新开发一个项目,却发现这些项目的窗口期,只有更短、没有最短。
以烧机油项目为例。
原来产值1-2万轻轻松松,到2022年差不多产值就6000元上下,但就在最近,武汉680块的烧机油价格,直接给行业干懵了……

好不容易听进去了同行“迭代意识要快”的话,真上手却发现不是自己能力范畴能干的事,在“找人干”和“上网学”之间选了花钱更少的后者,却发现自己成了韭菜大军的一员……

这种情况下,影响力企业开始回归偏向保守的稳健路线,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更多从业者回归“本质”,减少行业跟风乱象。

汽车服务世界专栏作者依风就在文章中表示:自己把门店做了重新定位和经营梳理,发现自己很显然做不了行业头部,但是也不至于成为行业的底层,于是就沉淀下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社区店,深耕门店周边三公里的客户圈。
(相关文章:《40万汽服门店真实现状:头部吃肉,腰部喝汤,底部喝西北风》)

相信从今年开始,汽车后市场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将重新领悟汽车后市场“慢行业”的真谛。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