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吉正在喂驴
初夏时节,古州大地一派葱茏。近日,来到冶西镇上冶头水库对面山脚下,沿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向上走啊走,只见一排排干净、宽敞的驴舍映入眼帘。蓝天,白云,绿树成荫。围栏内,一头头黑色的、棕色的、灰色的驴儿在悠闲地踱步、晒太阳。见有生人走近,它们顿时“嗒嗒嗒嗒”跑到一起,挨挨挤挤站定,瞪大眼睛,好奇地打量,张望。有的驴儿干脆伸长脖子,“呼儿呼儿呼儿”大声嘶叫起来。
“谁呀?”这时,打驴舍里走出一位小伙儿,中等个头,身形敦厚,胖乎乎的圆脸上戴着一副眼镜,手里握着一把沾有草料的铁锹,短寸头发上也沾着几根草料。定睛一瞧,原来他正是要找的主人公——绿野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春吉。
勇探索 跨界发展拓新路
“春吉,忙啥呢?”
“刚上地回来,修了修农机,现在给驴喂点料,顺便观察一下健康情况。”李春吉边说,边带参观驴舍。驴舍宽敞明亮,干净整洁,通风良好,水、电、灭蝇灯、监控等各种设施配套齐全,分区设立,内外间相连,驴儿出入自由。
“哟,驴儿这生活条件不错嘛!
”
“必须的。养殖必须先搞好卫生,这样牲口才少生病。这都是用血和泪换来的经验啊。”李春吉边喂草料边苦笑着说。
李春吉今年45岁,石门口乡大石门村人。别看他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可打小没种过地,对养殖更是一窍不通。初中毕业后,他开大车跑了七八年运输。之后又开办两座石灰窑。经营七八年后,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高,2014年,李春吉主动关停干得红红火火的石灰窑,开始寻求新的转型项目。
“究竟干啥好呢?”闲下来的李春吉,踏上了外出考察的路。从山东、陕西、河南、内蒙古等地一大圈转下来,他敏锐地发现驴、牛的养殖行情不错,并且向行家咨询后,得知驴比牛得杂病的概率低,相对好养,于是决定转行养驴。
“什么?没任何养殖经验,你要养驴?能行吗?别把咱辛苦打拼挣的这笔血汗钱白白打了水漂!
”得知他这一想法,家人颇为吃惊。可李春吉那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驴”脾气上来,家人可犟不过,也便索性由了他。
勤钻研 攻坚克难学技术
养驴是养定了,可在哪里养合适呢?李春吉四处搜寻,最终将目光投向了冶西镇上冶头水库对面一座荒山。临近公路,远离山村,用水方便,地域开阔,就它了。赶紧地,紧锣密鼓跑手续,热火朝天搞基建。挖山、填沟、开路、铺管、架线,时年三十来岁的小伙儿没心思吃喝玩乐,成天灰眉土眼“扎”在建设工地。经过七八个月的奋战,一个标准化的养殖场拔地而起。
经过多次考察,他从东北大老远买回来40头适宜当地养殖的体质好、抗病性强的肉驴。驴有了,可还不会养啊。李春吉只得雇用当地一名有养牛经验的老师傅帮忙,并聘请一名兽医驻场指导,还屁颠屁颠买回优质饲料喂养,比照顾自个儿孩子还劳心费神。谁知,3个多月后,最担心的事儿还是发生了。
那是刚开春的一个清晨,李春吉走进驴舍,眼前的一幕让他两腿打战,简直都要站立不稳。只见此前还活蹦乱跳的11头小驴,一夜之间横七竖八瘫倒在地,有的已经身子发僵一命呜呼,有的则痛苦地呻吟,挣扎打滚。好端端地,这是怎么了,这是怎么了?李春吉急忙唤来兽医化验检查。
“原来,开春防疫没跟上,小驴得了肠道疾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春吉皱着眉头,连连摇头,“最后抢救回3头,死了8头。一场病一下干掉5万元!
”
这一惨痛教训让他明白技术不能单纯依靠他人,必须自个儿增强养殖本领,掌握防疫技术才行。自此之后,李春吉苦练养殖技术“内功”。他如饥似渴,一有时间便上网学,向书本学,向畜牧专家请教,向有经验的养殖户“取经”。慢慢地,驴的饲养、防疫、救治和管理技术他懂得越来越多,驴也很少生病了。
技术难关攻克了,又有一个难题摆在眼前。外购饲料,成本实在太高,怎么办?有一天,他在驴场后山闲转,忽然,200多亩撂荒地跃入眼帘。他眼睛一亮,何不自个儿种地,自个儿加工饲料呢?李春吉说干就干,赶紧和村民商量流转土地,赶紧向老农请教种地技术,赶紧置办各种农机具,开始“面朝黄土背朝天,一颗汗珠摔八瓣”地为驴儿种地,加工饲料。
饲料问题解决后,育肥、繁殖问题接踵而至。他发现肉驴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出栏,而其间饲料、防疫、人工等成本却一点都不少。一年多只投入不产出,这谁能顶得住啊。李春吉又开始强化“充电”,学习繁育知识。慢慢地,他不仅学会了为驴配种、接生,还让驴稀罕地诞出了双胞胎。“绿野牧业”的“驴家族”规模越来越大,最多时甚至达到了170多头。
肯吃苦 夜以继日忙守护
现在,“绿野牧业”作为全县唯一一家养驴的公司,去年仅靠卖驴收入便达到了50余万元。农忙时,甚至还安置了30多名闲散劳力就业。
“有经营头脑,项目选得准,养殖技术好!
”许多人向李春吉这个“80后”投来赞许的目光。可他却呵呵一笑:“哎,背后吃的苦没人知道啊。”
农忙时,李春吉常常早六点左右便到地头,开着农机一直干到大晌午。中午,吃罢饭,放下碗,顶着红彤彤的大太阳继续上地,直到日落西山,才拖着疲惫的身子,披着满身尘土回场区。
回到场区,他依然休息不得。查看饲料是否投喂及时、检查农机设备是否需要维修、回复解答客户咨询、挨个儿检查驴舍、观察驴群是否健康……待一切妥当,他才回家。
可即便回家,心也不踏实。深夜十一二点,当大多数人已进入梦乡,他还要把14个驴舍监控全部查看一番,没有异常才敢入睡。而半夜三点,他从梦中醒来,第一件事便是再查看一遍驴舍所有监控。清晨五点半,他会准时起身再次查看。
“五六百万元投进去了,不操心不行啊。特别是在驴的孕产期,更是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马虎。”李春吉说。“母驴怀孕,得及时观察,不能让它饿着,又不能让它营养过剩,否则不便生产。”“驴宝宝一出生,便得及时抱走隔离,否则容易被踩踏致伤致亡。还得给驴宝宝铺好草垫,做好保暖工作。”“双胞胎驴宝宝的奶水一般不够喝,得给它们专门采购临期奶,像喂小孩儿一样,让人拿着奶瓶,一只一只喂养至少一星期……”李春吉聊起“育驴经”,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育儿高手,侃侃而谈。
而对时下年轻人普遍爱玩的抖音、快手、电子游戏,李春吉却明确表示:“不感兴趣。”每天,李春吉在自己的驴舍和地头有干不完的活儿,与众不同的兴趣推动着他持续钻研,不断深耕,哪有闲心玩乐呢?在养殖创业过程中,他尝试过青饲加工,尝试过“全驴宴”,也考虑过阿胶制作,虽因种种原因暂时没能成功,但倔强的他毫不气馁。现在,他的“绿野牧业”存栏100多头驴,再过些日子,又将有40多头驴宝宝诞生。即便这样,他也没止步,又购入4头牛,计划养牛数达到30头。
有人曾问他:“你这早已实现财务自由的人,把自个儿整这么忙这么累干嘛?”李春吉响亮回答:“不想虚度人生啊。”网名为“拼搏”的他,梦想着发扬拼搏精神,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让“绿野”之风惠及更多父老乡亲,早日实现美丽的乡村振兴梦。(苏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