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老钦州(一百八十四)|补鞋(木鞋补鞋钢锯布鞋师傅)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兴做布鞋、木鞋,有钱人偶尔做双皮鞋。
皮鞋是有钱人穿的,皮拖鞋也不是人人都穿得起,有钱人家一般都在大城市请大师傅做好皮鞋,所以那时候一般的补鞋师傅是与皮鞋无缘的。

那时候的布鞋,大都是自家纳好了鞋底,做好了鞋帮,叫“补鞋师傅”穿上鞋底——“鞋师傅”用铁针锥连帮带底扎眼,而后用两根猪鬃毛引上麻线,“嗖嗖”地对穿收紧。
因为布鞋工艺繁琐,对手艺要求极高,对于老百姓来说造价还是蛮高的,而且在雨水多的南方,布鞋显然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因为布鞋通常只在冬天出席重大活动的时候才穿,如婚事、过年、老人寿辰等。

木鞋当之无愧成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首选。
木鞋其实就是木拖鞋,木拖鞋制作简单,便宜休闲,容易干燥,穿上脚不易患脚气;钦州雨水众多,而木鞋的鞋底很高,能避免踩到水里湿了脚,因而大受钦州城乡老百姓欢迎。
木鞋的原材料很广泛,只要是够大的木头都可以做木鞋。
木鞋的样子就像一双五厘米厚的鞋垫,或者说像古时候官靴的靴底,只是木鞋的底稍小一点,鞋面用一片软的橡胶,两边打上钉子固定在鞋子上,现在流行的很多铆钉骑士靴的装饰钉,说不定就是从木鞋学来的。
后来木鞋的面改成用布、革等材料,木鞋也从3-6厘米厚削薄,现在有1厘米厚的保健木鞋,鞋子还给打上按摩片。
总之,木鞋因其全木绿色环保无公害等诸多优点,一直流传直今,只是现在木鞋不再由补鞋师傅修,农民农闲时自己制作也少了,都由工厂生产,再通过超市销售给老百姓。

话说老钦州(一百八十四)|补鞋(木鞋补鞋钢锯布鞋师傅)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解放以后,随着胶鞋的流行,补鞋摊补的基本都是胶鞋了,所以他们的工具箱里面多了一段小钢锯片或一把镰刀,一个火炉。
剪一小块橡胶,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固定在胶鞋坏的地方,在火炉上拿起烤红的小钢锯片或镰刀,放进胶鞋和小橡胶块之间,左手大拇指和食指迅速捏起的同时小钢锯片或镰刀迅速退出,一股青烟冒起,瞬间补好,再用同样方法补另一边。

八十年代后,随着各式皮鞋、高跟鞋、时装鞋的兴起,补鞋摊的家什多了起来,遮阳伞、保洁筐,还增加了大大小小的工具,皮钉、铁鞋掌、起子、麻绳、皮绳、各种万能胶水、补鞋机、擦鞋工具、修伞工具、配钥匙工具等,而这些工具在鞋料五金批发商处可以购到。
服务内容也随之升级,从单纯的补鞋到修鞋、擦鞋、修雨伞、修皮包旅行包以及一应皮具、配钥匙等等。

本世纪初,随着修鞋机、擦鞋机、洗鞋烘干一体机等的发明,补鞋摊不再摆在街边,而是找了个宽敞的铺面,装修得像五星级酒店一样,开展鞋类清洁美容、机器修鞋翻新、皮具翻新美容等的服务项目。
人工补鞋几乎绝迹。

在浦北县寨圩镇同心街,有一个三代补鞋的“补鞋大王”,他祖父、父亲从做布鞋开始补鞋行当,手艺传给了他之后,他紧跟形势,不断补充、更新自己的工作和服务项目,夫妻俩靠补鞋摊供两个孩子读了大学,还在街上建了楼房,过上幸福的日子。
镇上开了好几家擦鞋修鞋店,可他还是每天推着那个自制的老古董工具箱出摊,以最低的价钱最好的手艺为乡亲们服务。
因为这个工具箱底部装了几个轮子,辗在街上“咕辘咕辘”震天那么响,我们管这工具箱叫“坦克”,那是他真正的招牌。
他告诉我们,补鞋是门技术活,现在很多补鞋的都是半路出家,不是正宗的“补鞋师傅”,也不需要正宗的补鞋师傅了,都交给机器了。

在钦州城区,只有老城区的沙园市场附近、江滨路和北区的鸿发市场还偶尔见到一两摊补鞋摊,其他的都被装修豪华的修鞋店取代了。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